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闲话电影』

《乘风破浪》非典青年讲小镇青年

2017-02-08  本文已影响89人  运河西
电影海报

1.非典型青年

春节档期,是传统的电影销售旺季,不出意料,今年周星驰又来了,王宝强也来了,韩寒也来了。

《乘风破浪》这个名字起得有气势,单看名字会让人误以为是一部讲励志人生,主角逆袭的电影。

电影中有逆袭的人生,但不是电影主要讲述的内容。影片用一种诙谐、调侃的方式来诠释两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父与子之间有时代隔阂,也有情感的隔阂,彼此间不同人生观,呈现两个时代对峙。

作为一个八零后的观影者,我自己而言,电影的代入感并不强。而电影中父与子之间感情却有了许多共鸣。与韩寒同一个时代的人,韩寒的每一个经历基本都为我们所熟悉,新概念作文竞赛,辍学,博客名人,塞车手,电影····

韩寒成名在我们中学时期,我们努力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他新概念获奖。

我们一心想着如何考大学时候,他辍学了。

我们出来工作时,他已经成了博客名人。

到我们成为职场老鸟时,他成了有名的赛车手。

基本上他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作品,而是业余玩出各种新花样。

韩寒出名是因为一次新概念作文竞赛,我觉得他从来不是一个非典型的八零后青年,他的成名有偶然性,与我们典型的八零后着不共性。他的非典型而造就他的人生之路,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不能否认曾经一度他在文学上有着我们没有的超前意识,真因为如此,凸显了他的特别,也早就了他的非典型性。

所有他当他拍一部小镇青年时,电影中能与我们有共鸣的东西只有少数。《乘风破浪》这部影片对于我来讲是陌生而生涩的,也难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2非典型男人

很多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韩寒是八零后的代表,认为他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看法,可以代表八零后的言论和视野。所以当《乘风破浪》公布主题曲《关白宣言》时才会引起轩然大波。特别广大八零后九零后女青年。

然而,我始终认为,他从来不曾是典型的八零后,无论是从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他与一般的八零后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对人生的选择、爱情的理解就更加突出,明显与典型的八零后有着显著的区别。所有《乘风破浪》的主题最能反映他这方面本质,传统而顽固,对女性充满蔑视,对待性别关系自大,盲目自信,物化女性。

或许你可以说翻译的文字总有差异,采用的人总会是选择的偏差。可是我想说的,正应为有潜意识作为主导,才会选择这样的翻译作品。

他曾说过希望自己的妻子和他女朋友(第三者)能像亲人一般相处。这样的言论,就算在一个世纪前的民国时期,稍微接触先进思想的文人,都不会如此大张旗鼓的说出来。

何况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长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八零后。

至少载同龄人中没人会这样说,哪怕是在很私人的聊天中。

所以韩寒并不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的男人。

3 非典型的歌曲

回到电影当中,韩寒既然是一个非典型青年,那么他带有创作的电影带有他性格上体现的价值观也一点都不意外。《乘风破浪》的主题曲《关白宣言》就是最大体现。

同样的翻译作品,水平有高低。一个词翻译的语境,有天壤之别。韩寒版的歌词和今何在翻译的歌词,高下一目了然。韩寒的那词中描述的人,存粹巨婴,一无是处.

而今何在翻译的讲述事实,又有一种脉脉温情的谦卑。

然而出来的结果影响那么恶劣,这个锅韩寒并不无辜,毕竟歌词表达出来的含义就是体现电影创作者思想。

韩寒在制造网络话题想来是能手,当然他推广他的电影无可厚非。只是这样先撩人,然后倒打一把,带动网络节奏实在太下作。先撩者贱。

同样是一首描写巨婴男的作品,《乘风破浪》中的《关白宣言》与郑中基那首《无赖》的歌词有异曲同,然而其中的妙处《关白宣言》就是拍马也赶不上。歌词里的男人各种作死,唯独有一句“就算坏我也不忍心偷偷作怪”却给人有另一种心境,

想要推广得到口碑,最好还是先尊重所有人。进电影院大部分都女性观众。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有了更多的有机会去接触各种信息,也拥有各种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大清朝早就亡了,妇女也能顶半边天,与男同胞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而非要如此膈应女性,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何必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呢。

《无赖》的歌词:

"`````我间中饮醉酒

很喜欢自由

常犯错爱说谎

但总会内疚

遇过很多的损友

学到贪新厌旧

亦欠过很多女人

怕结婚只会守

三分钟诺言·······"

4非典小镇青年

电影宣传有个口号说这是小镇青年的故事,然而作为小镇青年的一员,还真的看不出。小镇青年可能有塞车梦想,也可以有行侠仗义豪气和锄强扶弱的怜悯。

然而他们更多的在想,如何走出小镇,去那些视野更加开阔更赋时代特色的城市。有了这个目标,小镇青年总有一股朝气,用学习来改变自己,用自己的能力改变环境。或努力读书,或努力工作。小镇青年也可能是看着港产片长大的,熟悉香港电影中的各种标志性的情节,可能会效仿发型和装束,也能应用流行的话语。然而想要表达的更地道,仅仅骑摩托车和歌舞厅是不行的。影片中的韩寒写市井小人物,就像郭敬明写物质青年一般,并不是有充满LOGO的包包和名贵服饰就能创造出一个小时代。那些服饰只会暴露作者对一个时代的焦虑和自卑,真正的思想内核却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只能说他有点学虎不成反类犬。

一个社会阶层服饰反应只是很小一部分的层面,真正的区别却是精神世界。就像二十年代的时装大师们,迪奥大师和香奈儿本人,他们有那个时代的追求,从而为现代时装世界贡献源源不断的新内容,影响着后世。

而韩寒对市井小民的描述,只是在表层的装束和行为,却不是在精神世界上,发挥小镇青年的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既豁不出去,更摆脱不了文艺青年故作矜持。

用不地道的港味夹着半生熟的日本风情,出来一种不伦不类的伪市井风情。试问,哪里看出来故事中人物,有小镇青年的淳朴,浑然天成。

文字曾经是他的武器,而电影远没有他的文字有力量。他却缺少寻常八零后的生活过经历,是造就这部电影最大的弊病。

八零后青年人,大多数人,都拼命努力读书,希望能考到一个好的学校,依靠学习来的本领,立足社会,一步一步才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八零后的年轻人,对待爱情是有期望,可能经历过苦涩的初恋。在正常步入婚姻生活,首先能做到尊重彼此,平等相处。离婚不少,但是鲜少有让妻子和情人和平相处,诸如此类面目可憎的要求。在教育孩子方面,不会用自己的孩子,得到一个国民岳父的称号,更不会让微博评论上,让一对成年男性对自己还是幼童的女儿各种意淫。

诸如此类,小镇的丈夫和小爸爸们坚决不可能想象,更不可能去做的事情。

电影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时还担负宣扬有价值的内核。

《乘风破浪》的小镇青年形象,却让人看到不是一种九十年代该有蓬勃向上精神,反而宣扬一种不是宿命感的宿命论,不能理解,也无法认同。

这个电影已经违背看电影图个乐趣,有种不吐不快憋屈感。对韩寒的电影也曾经有期待,当然这个期待是建立在他正常写书的前提下的。毕竟,当年在看到新概念作文比赛中,那篇著名的《杯中窥人》,这篇文章曾让我惊叹,作为同龄人,而拥有如此敏感而通透对人生和人性的窥探,这是我们无法做得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