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26种方法》之教学相长

2022-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瑶瑶401

此篇为这本书的最后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礼记.学记》中有一篇文章就叫教学相长。文中对教学相长的原理用两句话进行阐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大概的意思是学习才能了解自己不足之处,教授他人才能发现迷惑的地方。继而,双方都能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里说明了教与学之所以能相互促进的原因是,双方都有机会获得及时反馈。学习者是从教师的辅导、作业点评中得到反馈的,而教学者是从学生的提问、作业表现中得到反馈。

及时反馈对教学双方都很重要。

儿子和轩同年级不同班。我发现他们的语文老师布置习作练习的风格很不同。

儿子的语文老师没有让学生写日记,除每单元的习作外,一周只写一次“伙伴日记”——4—5人组队,一周内轮流写同主题作文。

老师每次批改得非常认真,逐字逐句批阅,会把文中好的,不好的,需要修改的,需要重写的一一指出。

同组的伙伴还可以相互传阅其他组员的习作。看到佳作会仔细揣摩,看到老师要求重写的伙伴,也会为他叹息,暗暗提醒自己别重蹈覆辙。

轩的语文老师则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不过我翻了一下轩的家校,许是老师的批改量太大,所以每一篇几乎只打一个大大的勾,既没有评语,也没有指导。

从作业量来说,轩肯定比元他们大得多,但作业效果却未必与量成正比。

首先从写作动机看,元对每周一次的伙伴日记很重视,每次都会特别强调:今天是我写伙伴日记的时间,不要打扰我。他不希望自己成为小组里分数最低的那个,更不愿意重写,为此他愿意付出一点时间和心力。

而轩对每天的日记没有特别地感觉,反正是例行公事。加上老师的批改没有很上心,轩也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改进的意见。

长此以往,我估计写伙伴日记的孩子们在写作上的收获要比每天写日记的孩子们更多。

对教学者来说,如果只重视备课,教学,而忽略观察学生表现(其中点评作业就是呈现观察学生表现的结果),那么获得的反馈就会大大减少,教学反思也会减少,自主调整教学策略的信号就不够,从而导致“老鼠跑圈”现象,年复一年的教学,一味重复,鲜有创造。

教学相长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引入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例,创设教学任务,设置学习者和教学者的角色,完成学习目标。

有一个名为“拼图”的合作学习法就尝试了上述方法,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拼图合作学习

在一次关于雨林生态系统概念图的合作学习中,3人一组,在原组内,了解本次学习的任务。然后将小组成员派到不同的组别中,学习各自的内容。接下来,组员将回到自己最初的小组,与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所学。最后,根据分享的内容,共同完成作业。

“拼图”合作学习法中,每个学习者同时充当了学习者和教学者的角色,当作为教学者时,每名组员负责一块教学内容,为了对全组负责,他会学得格外认真,这里不仅有内在动机,也有社会动机。当作为学习者时,他需要充分信任同伴。彼此教导,才能最后完成作业。

类似拼图的教学方法,我在给本科班的同学上《新媒体写作》时采用过。

“拼图”学习 “拼图”学习

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每个小组需要有5—6名成员,每名组员都有对应的角色,承担各自的任务。

给出学习任务和讨论主题,按步骤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学习和讨论。

小组中,有一名交流员在本组讨论结束后,要到其他组去聆听和分享,将本组讨论结果分享出去,将其他组的讨论结果带回来。这名交流员类似于教学者的角色。

这堂课结束后,根据反馈,各种角色中,交流员对学习内容印象最为深刻。再一次验证了教学相长的结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