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想要早退休,可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担心自己的退休生活了
有一次工作日,我去吃鸭血粉丝。隔壁桌坐了一对老夫妻和一位老奶奶,我听到他们正在聊天。其中一位老奶奶说:下午去哪逛逛呢?另一位老奶奶说:先去八佰伴(商场)逛逛吧。
想到自己下午还要上班,我不禁悲从中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退休,过上这样的闲暇生活。
我们这一辈,延迟退休早就放出风了,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退休,虽然退休了养老金够不够住养老院、请看护也是个问题,但还是期望:如果能早点退休就好了。
可是在看了伦敦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琳达·格拉顿和经济学教授安德鲁·斯科特所著的《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之后,我发现自己想多了,反而我应该开始担心一下自己的老年生活,多未雨绸缪一些了。
《百岁人生》告诉我们:寿命延长无形之中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模式、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以时长增加的前提来规划我们的人生。
杜甫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能够活到70岁的人寥寥无几,而现在中国人均寿命已经有76.1岁了(世卫组织的数据),而随着医疗、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的提高,现代人的寿命还在不断延长。
而这正是一把双刃剑:在活着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付出更多来维持生计。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在寿命延长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如下三个问题:
1.如何确保自己能寿终正寝?换言之,财务状况;
2.如何确保自己过得开心点?换言之,个人幸福;
3.如何创造自己的人生意义?换言之,个人追求。
一、财务状况
2020年的一场疫情已经让人们看清了生活和消费的本质:有存款的人可以抵御风险,没存款的人就只能节衣缩食、抢着干活。所以人们以为疫情过后会产生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出现,相反,出现的是“报复性存款”。
人生确实必须规划着来,没有前瞻的结果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了。但考虑到到寿命延长,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储蓄,而要充分意识到将来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1.活到老干到老
早退休就意味着早早开始花钱,也就是坐吃山空了。
看看我们的养老金:实收实付的社会养老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化社会了,所以才会计划推行延迟退休。坦白了说,我们这一辈将来能拿到多少养老金,都是个未知数。
社会上,给员工缴纳企业年金(也就是企业养老金计划)的企业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到最后还是要依靠的是个人储蓄。(本着暂不考虑子女,本文不探讨子女养老)。
而且情况不止如此简单,还要考虑养育子女、自己和家人如果跳槽转型等时期的经济状况。
所以如何实现巧妙的平衡:在去世之前不亏待自己,保证足够的养老金养老?就需要好好谋划一下了。
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少消费、多储蓄。只有意识到未来的严峻性和必要性,人才会有动力去践行这样的基本守则。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将会工作更长的时间,这其中本职工作大有可为的就去做,需要发展副业的也要积极尝试。
2.工作选择更加重要
现在大家都知道工作并没有什么“铁饭碗”,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化。之前高速收费站辞退收费员的事情就让很多人感叹:根本不可能存在永远的稳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所有的风口期、红利期都会过去,如何抓住机遇、选择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更何况还有人工智能步步紧逼,将来很多工作可能都会消失。
对此,《百岁人生》的两位作者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可以考虑人类拥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工作,比如创造、共情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工作。未来也可能会出现补充人类技能的技术,在需要人类和机器互相配合的自动化领域,人类还是有发挥空间的。
一直都有这样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每个人都需要对前景和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择更为合适的专业、工作、生活计划等,这样才能够避免被生活推着走,我们都要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
二、个人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而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懈劳作,因为那样虽然获得了金钱、房车等,却还是会感觉到疲惫和空虚,仿佛自己只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挣钱机器”,完全没有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所以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我们必然要解决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这些就需要我们利用好自己的无形资产。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金钱房车这种有形资产,更多的还有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①生产资产:声誉、知识、同辈等
②活力资产:再生友谊、健康、生活平衡等
③转型资产:多元网络、自我认知等
有形资产:金钱、房屋等
无形资产中的生产资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关乎个人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决定着个人的收入水平,其中包括技能、知识、教育、学习等等。考虑到寿命的延长,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而不仅仅是从学校出来,学习就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们需要秉持着终身成长(后天学习论而非天生才能论)的想法牢记一万小时定律,勤加学习。
活力资产则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更多美好。关注个人健康,拥有积极的家庭关系,和朋友保持联系,会给我们带来更加正面的情绪和感受。现在一些人感到孤独,其实是缺少与他人的这种联系,在疏远和冷漠之中,内心也容易出问题。保持亲密和联系,能够让我们不再孤单,感到慰藉,并获得前行的支持和动力。人生里,大家都需要守望相助。
转型资产则是我们度过变化期和转型期的重要资产,具体是指我们的自我认知、接触不同事物的能力、对将来的变化和经历的态度等等。这些将会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秉持开放的态度接受新鲜事物,积极行动,去尝试和探索,从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们的各项资产其实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而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他们的动态向上。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侧重点会不一样,事后就需要记得维护其他资产。
比如学习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注重工作、结交人脉等等,但可能会忽视家庭,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适当留心,等到忙完一阵,分出一些时间陪伴家人。
现代社会判断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名利,但就我们个人来说,我们需要有自己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而不是受外界影响。人生看起来漫长了,但实则还是如白驹过隙,所以还是让自己开心一点,更为重要。
三、个人追求
很多人都会追问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因为日复一日的琐碎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怀疑,会去想:自己平凡普通的人生中是不是能有一点不平凡?
其实,寿命延长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是际遇:它会为我们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提供时间,毕竟最公平的就是时间了,富人不多,穷人也不会少,谁都可以利用好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百岁人生》中有这样一句话:
“当你想到你是谁,你能成为什么时,你可以看到许多种可能性。”
一个普通人的传统一生大多是经历三个阶段:教育、工作和养老。不管是迫于现实,还是自身动力,大多数人都是按照这个人生轨迹去按部就班地过日子,所以在工作、家庭乃至自己定型之后,觉得人生一辈子就这样了。
可是,长寿将会改变我们的人生阶段。
首先,长寿并不仅仅意味着我们的退休时长增加了,相反,是我们的青春时光增加了。人们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找寻自我,探索世界,以便遵照自己内心的选择。
以前,间隔年可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单纯想玩,但以后,这将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年轻人有太多未知的可能性了,他们还需要去不断尝试,不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进行原型设计,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
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比如我)来说,虽然确实无法弥补间隔年的遗憾了,但因为长寿,我们也同样还有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学习新技能,投资自己,这样才能创造更多未来,并且我们还要准备好转型(跳槽、转行)期间的资金,毕竟“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
第二,长寿会使得传统的人生三阶段改变成四阶段、乃至五阶段。
其实,现在很多老年人已经开始践行这一人生模式。2015年的电影《实习生》讲述的就是70岁的退休商人以高龄实习生的身份重入职场的故事,日本也有很多老爷爷们带着白手套开出租车,现在国内很多退休的老人依然会找到其他工作,继续发光发热,增加收入,接触社会。
一个阶段的结束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如果说,以前的工作是迫于生计,维持家庭,那么,退休之后也同样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爱好,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因为人生剩下的时间还很长,这就是长寿带来的好处。
电影《实习生》写着写着,我又有点开始盼望起退休生活了,虽然还很遥远,而且现在还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毕竟将来还有很多难关要过。但没点盼头,人生怎么过?
在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的这本《百岁人生》中,还探讨了很多关于长寿影响的问题,包括自我、家庭、教育、职场等等,相信这本书会让大家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也会帮助大家找到现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一种平衡。
当然也有人会说:计划赶不上变化,遇上天灾人祸、世事无常的时候,不活在当下就亏了。可那些毕竟是小概率的事情,而试着规划并慢慢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其实也能够让我们更有掌控力,是一件本身就值得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