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一事无成——结构性锁死

2021-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骁晟

Robert Fritz在1989年出版的《最小阻力之路》中有一段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话:

将时间花在解决问题上,可以说是徒劳无益,没有长期价值的。

这句话留下了两个疑问:

  1. 为什么解决问题是徒劳无益的?
  2. 什么才是有长期价值的事?

用通俗的话语来解释,在Robert Fritz看来,解决问题只是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回应方式而已,并没有改变深层结构,也因此无法创造长期价值。

还是拿减肥来举例,很多减肥失败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循环:

以上路径就是Robert Fritz认为的结构性锁死,如果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减轻体重,那只冲着减轻体重做的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你自身会在对目标的顺从、反抗之间来回摆动,体验深深的无力感。

解决一个旧问题,往往会引发新问题。例如体重看似是减轻了,可是饿得难受怎么办?解决了饿得难受,体重又反弹了怎么办?如此循环往复。所有的决心都都成了3分钟热度,所有的改变也成了镜花水月。

不仅仅是减肥,戒烟、戒酒、戒赌、戒拖延、改善关系、学习新技能等等,几乎所有的改变都可能陷入这种循环往复的摇摆中,长期以来,人们用意志力不强,对自身放纵,不肯下决心之类的话来进行指责,把这种摆动归结于个人原因。

但实际上,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周期性摆动里,不是你的内在有什么问题,只是你单纯地处在一个锁死的结构里。在这个锁死的结构内部,无论你怎么挣扎,都不会得到期望的结果。如果你没有从这个结构脱身,所有摆动依然会持续下去,直到你放弃改变为止。

这就是结构性锁死——环境应激模式带来的结构冲突,使人困在系统里。

为什么解决问题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解决问题只是针对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回应,但如果结构底层本身有冲突,那么解决再多问题,对结果而言都是徒劳的。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去做任何事情。

上面这句话是美团创始人王兴说的,大多数人误以为靠肢体上的努力勤奋就可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以至于终日瞎忙,陷入低成长陷阱。

每个人在逃避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例如有读书很多的人想靠知识变现,却又觉得卖课赚钱不符合读书人的形象。有会赚钱的人渴望一段深度的亲密关系,却又觉得关系太难掌控。在这两种情形下,无论读再多的书还是赚再多的钱都解决不了自身正在逃避的问题,于是就陷入了结构性锁死,看起来自己作了很多努力,其实对自身真正的渴望是没有任何助益的。

如何解决结构性锁死体现长期价值?Robert Fritz给出的答案和王兴很像,既然底层结构有问题,那就不要在结构里挣扎,要跳出结构去思考创造一条最小阻力之路。

解决问题不是答案,找到问题背后自己期望的愿景,创造新路径才是。

寻找最小阻力之路

这里有两个重点:愿景和现状也可以说是渴望和事实

你清不清楚要创造的结果?清不清楚目前真实的现状?你了不了解自身的渴望,能不能认清事实的真相?

还是用我的减肥举例,我之所以能3个月瘦50斤,不是因为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饿了累了怎么办的问题,而是因为我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减肥的渴望——为了追求喜欢的女孩,又清楚了解了事实——减肥成功的关键是重塑健康生活方式。因此在客观分析了自身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了少吃、多动、早睡、自己做饭保证营养摄入等一系列组合方式,最终顺利达成了目标。

原先减肥失败陷入结构性锁死的我,不是继续努力靠更坚强的意志去完成减肥,而是通过强烈渴望跳出现有结构,再通过生活方式的彻底重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

所以现在我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坚持这回事,骨子里不愿干的事,再怎么坚持都没用。我自己的感受就是这样,当时谁想阻止我减肥,我就跟谁急。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我也最终验证并收获了价值。

总体而言,结构性锁死这个概念和《重力加速度》一文中提到的“重力加速度”类似,不同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去探寻发自内心的渴望,并用头脑去认清事实,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