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
我的天!他俩到底有没有在表演?!!!
如果说第六代导演已经拍不出好片了,新生代导演也被商业化淹没了,国产电影眼看就要没落下去,那么,这一部封神之作真的让人看到了希望。
贴近底层卑微的生活剧也看过不少,看完《隐入尘烟》又仿佛觉得以前没看过悲情剧似的。早先的《活着》,陈建斌主演的《一个勺子》都够虐心吧,终归多了份匠气。余华自己都说了,他写的很痛快,把悲伤留给观众。再者,富贵生活的那个时代众生悲苦,他只是一个缩影。又再者,一个导演和一帮团队、演员,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城市,凭想象出农民应该的样子,能做到相似就不错了。而马有铁无疑是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遗落,是的,他没有融入进来,他的天然性只属于那片土地。全程没有一个苦字,却苦到天际;没有一句爱却爱入骨髓。
海清的演技近乎封神,很细心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丝丝的表演痕迹,这次是来源于已知是演员的第一印象,若是一个不认识海清的人来看,肯定以为是纪实呢;马有铁,我特意查找一番资料才发现他根本就不是演员,不怪乎一点看不出来,要么说最好的演技就是看不出来在演,他在做自己,真实、贴切、自然。生活琐碎、制作土坯、盖房、割麦、套驴……我想,这系列的动作没有几十年扎根边远角落的底层生活是做不出来的。最蔚为关键的是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痕迹的——眼神。这一招,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用人——浑然天成
还有,我发现其整部影片的表现手法相当高超,几乎没有多少台词,甚至没有配音,镜头的每一帧都是寓不完的意,根本无需独白和对白,人物的日常、自言或碎语,全场几个字或一句话的场景支撑整部故事的完整性,并且所有都呈现恰到好处,多一言少一厘都不完美。如果不是多机位的长期跟拍记录,任凭导演再接地气也做不出这种感觉。
进入剧情吧。前者说道没有一句苦,却苦出天际。所以从两分钟后到结束两个多小时都是虐心的,全程!全程!全程!即便故事人物感到开心的瞬间,屏幕前的大家也是虐心的。从没有一部影片是这样的!我看过无数电影,呈现的弹幕也堪称百家争鸣令人眼花缭乱,而这部电影的弹幕我有特别留意过,基本是一种情绪一边倒,没有所谓的百花齐放、奇思妙想以及喷喷和杠杠。当两个人的生活出现希望时,大家也都在揪心:怎么办怎么办。他们可别生病。他们要有信心。他们接下来该如何。感动。心酸…… 更别提阳光背面的片段,那是哭的稀里哗啦的。弹幕上除了痛心还有愤恨。表达意思无外乎:怎么老实人都这么可怜了还有人要欺头。甚至觉得老两口连反击的话都不会说,想让驴撞死宝马男的冲动。屏幕前心软善良的观众一味抹泪,有点狠劲的人已经抓狂了。
我看到有人说:是我们把爱情弄脏了。还有人说:“我们过的是生活,那他们呢?”还有些年轻人不相信这是真的,有的发问这是什么年代的事?是真实的。发生在当下。贺兰山以南的甘、宁广袌区域内。大部分观众没去北方那样的村落,没见识过守在那一辈子的人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不知道那种条件有多艰苦,风土有多硬,活着有多不易。肯定是诸多的想象不到,所以才会认为影片中发生的故事和我们生活的不是一个平行时代。生活一帆风顺的人不大容易理解的。
如果说我们在生活、即便是艰难的生活,那么他们仅仅是在活着,活着。活着的不确定性因素都有种种——
马有铁和曹贵英是最不幸的两个人,他们俩在一起之后互相就有了依靠,有了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也是后来活下去的所有希望。村口人们戏谑有铁:你走哪都把媳妇带上,恨不把她拴裤腰带上。夏天,晚上他们睡在茅草屋顶纳凉,有铁真用绳子把贵英系在自己腰上,怕贵英掉下屋顶。不用台词,仅是动作,台下就哭到一片。有铁用五颗小麦粒在贵英手腕上用力按下,再把麦粒拿开,手腕上便有了杏花状的印记。他说“这样就不怕你丢了。”
有铁赶驴车拉家具一整天没见回来,举步维艰的贵英在寒风中捂着热水一直在路口翘盼,水凉了三次,换了三次。她连说话都不利索,但她知道那个人是自己的全部,这个世上只有他对自己好了;有铁有了贵英,活着就有了生气儿,两人间没有柔情蜜语,西北人最直白又糙冷的语气,却是最暖心的。尽管贵英腿疾多病,整个世界都嫌她是累赘,有铁却当她是自己的全世界。所以在料理完贵英后事,他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唯一念想。卖完粮食还完债,安静的随她去了。
看到这,有人气不过。嫌编剧太狠,为什么要这样的结局。有的说让导演和编剧出来,保证不打死你。我想,《人世间》这样的作品都能获得矛盾文学奖,那么这部该如何呢?于是网上看编剧谁人,结果答案是没有编剧。乃团队历时五年现场创拍的。这倒也符合故事渲染力,如果有台本,任凭作家笔下再深刻,也刻画不出这种镜头前的自然真实感。
这个时代里人们跑的太快了,其精神和道德难顾左右,以至于在新环境下来不及修正就代入新世界;以至于用偏执的道德观对当下,慕然回首才发现,原来原始的道德感在内心深处已经蒙灰。如果你看《隐入尘烟》落泪了或者动了恻隐之心,那么说明你是善良的有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