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

2022-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青青的世界

        教育孩子,家长经常陷入一些误区:

        告诉孩子的道理,他马上就能理解和记住;纠正孩子一个错误,他下次就一定不会再犯;教给孩子做事情的方式,他立刻就能做得又快又熟练·····

        然而事实却是:

        有些道理需要反复“灌输”,孩子才能牢记在心里;有些错误,需要多经历几遍,亲自体验到后果,孩子才会长教训;有些技能,需要反复尝试、训练,孩子才能熟练掌握······

        生活中,家长常常嫌孩子慢、磨蹭,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这种怒火、不耐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的问题,甚至惯性地用成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

        就像家长催孩子起床,说了很多次“起晚了来不及,迟到了会挨老师批评”,可是孩子还是赖床、磨蹭。

        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心智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都不足,道理从接收、理解到践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急不来的。

        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能放平心态,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当孩子因能力不足把水洒了一地、拿东西拿不稳、做题总出错时,如果你觉得孩子是在给自己惹麻烦、孩子笨,那就很容易爆发怒火。

        而如果你能看到那个正在通过不断尝试、犯错而努力成长的孩子时,就会觉得那些问题不是错误和麻烦,而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著名医学领域科学家史蒂芬·葛雷的故事。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能够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

        “这和我幼年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

        有一次葛雷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抓牢,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母亲看见了并没有批评惩罚他,她只是说:“哇!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之后母亲引导他尝试各种拿瓶子的方法,最终一起找出最稳当的方法,并且让他挑选工具把地上的污渍打扫干净。

        母亲对待他犯错时的平和与智慧,让史蒂芬·葛雷从小就形成不惧怕犯错和失败的性格特征,才能不断地尝试实验,在各种错误中吸取经验,最终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智慧的父母,不会因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好朝孩子发火,而是把它看作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探索,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与其发火,不如听听孩子怎么说,多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或者给出具体的示范和指导,教孩子怎么做。

        绘本《阿虎开窍了》中,阿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画画······

        “没什么呀!”阿虎的妈妈说,“阿虎只是开窍晚了些。”并劝爸爸“耐心些,你总盯着他,他就不会开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时候到了,阿虎会说话,会写字,吃饭干干净净,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是的,孩子学习道理、锻炼能力需要时间,身心的发展和成熟也有相应的时机。

        家长做好该做的事,剩下的只需静待花开,等到时机成熟,会自然而然看到孩子的蜕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