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等待升职加薪的年轻人你的出路在哪里?
六月被离别的感伤浸染,将会有834万的大学生离开象牙塔,带着满腔的激情热血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他们对企业对公司充满着好奇和向往,驰骋在校招的战场上。他们有的已经有跃跃欲试,有的已经成为““准白领”,期待这入职那天。而短短几年现实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最终会慢慢的将那批人分开,有的越走越远,而有的还在最初的起点挣扎。那些挣扎的年轻人你仔细考虑过自己的出路吗?
01
前几天公司开了场青年代表座谈会。参会的大部分代表是九零后,为部门中的优秀先锋。有的刚工作一年就出类拔萃,也有的工作了7-8年,所以座位上出现了几个发际线高的出奇的大龄青年。我原本以为这种“座谈会”无非就是茶话会,互相吹捧,在领导面前说尽自己部门的风光业绩。但开场不到5分钟便出现了另一番景象:薪资是否提高、部门人才流失、晋升空间小晋升时间太长等问题像一个个炸弹在会议室的上空爆炸将座谈会推向“高潮”。有些问题甚至尖锐到引出“关系户”,丝毫不给出席的领导面子,现场氛围不亚于一场“记者招待会”。而参与交流的是几个授过过嘉奖的技术带头人和退休干部,还有工会的主席等等。他们的回答妙语连珠,甚至开始分析企业的发展情况。其中一位长者以“年轻人你有仔细思考过你的出路在哪里?”将所有人的情绪平静下来,现场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静静的听那位退休干部的人生故事......
作者所在的企业位于二线城市,是一家上市公司,由国企改革而来。呈现出“半国企半上市”的局面,所以很多制度和活动还遗留着国企的影子。薪资水平稳定。生存吃饭那自然没问题,但涉及买房买车就是奢侈。或许这也是全中国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共同“特征”,至少是国企特征。他们奋斗在前公司前线,被持续的加班、关系户、稳定而不“生长”的薪资困扰着,他们着急晋升着急挣钱来弥补自己的安全感。这也造成了上面所说的一系列等问题,尖锐问题矛盾呈现出来。
大多数人都在抱怨企业的种种问题,但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和长远的职业规划。他们甚至盼望着企业会整体提高工资,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在角落里默默的工作,不敢踏出安逸的圈子。时代和企业在不停的进步,对人才的选拔使用更加严格。只有不断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就像化验部门的樊姐,本科毕业在部门里是小角色,便上班期间读了在职研究生,怀孕休班期间也没闲着,将化验工程师的几门课程考了出来。她深知自己如果不出彩,就会在人群里普通的过一生,所以她明白自己想干什么,使得在化验部门站稳了脚跟。所以你的出路是自己开辟的,有抱怨公司的时间倒不如用来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定位,在公司里杀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02
周五的晚上10点。我接到老姜电话,“村口”烧烤集合。电话里似乎有重要的事情宣布。潜意识里猜测种种答案,却只能坐在椅子上等他出现。等他的还有朋友小尚,也是一头雾水。这个点本是老姜健身的点。
他来了,气喘吁吁坐下,没有开门见山的说事儿,反而点了三箱啤酒和一些串串。
“大哥,你失恋了?还是有第二春了?”小尚开口了
“我是单身贵族好吗?你嫂子还没毕业呢”老姜打趣道。
“那有啥事啊,不会遇见真爱了?还是做了亏心事?”我赶紧接话
“说正事儿好嘛!今天是个好日子,哥几个一块聚聚呀。我解放了!”他满脸的春风。
酒过三巡,他说他辞职了,尽管父母还是不愿意,嫌弃他瞎折腾。毕业那会儿老姜是他们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也难逃父母的催促,考上了公务员。工作一年的时间里,稳定的收入,稳定的上班时间让他过得很安逸。那晚之后他去了北京,干起了IT。
他的朋友圈比之前更多了:灯红酒绿的街道,各种让人咽口水的小吃。唯一不变的还有他健身的打卡。我们岁隔三差五的联系。但他越来越忙。偶尔周末发发朋友圈。
春节回家。我们仨坐到到了“村口烧烤”的隔壁,一家火锅店。氤氲的蒸汽从锅里飘出爬上老姜的脸。脸上写满了一年的经历,也可能吃了不少苦,但他说着笑着经历的趣事。这一年里他比以前更健硕了,他说他还有头发,他很喜欢一个人躺在床上码代码,一罐啤酒能解决好几个bug。说着掏出手机给我们看了他女朋友的照片。是他大学同学,也在北京。
老姜没有按步照班的在仕途上发展,反而选择另辟蹊径,去了北京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面对毫无兴趣的工作,是喜欢重要,还是安稳重要?答案或许在自己心中。老姜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奋斗的动力就产生了。开辟新的战场不失为一种好的出路。
论是一线二线还是三线的年轻人,奋斗的路上并不是一片光明,往往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突破自己的极限才能有所改线。就像电视剧《猎场》里的那句话:希望就在眼前伸手就能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