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教育今日看点

真正成就一个人的,是优秀的价值观

2017-03-17  本文已影响1246人  漉真的后花园

来北京这两年,我一直在做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对于“教育”的含义,方法,以及效果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我很喜欢看古文,多年来也一直涉猎其中,近来随便翻翻书,就看到了韩愈在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写下的《师说》,那些熟悉的句子如今重读,不禁让人感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师说》是高中二年级语文必修的一篇古文,人人都读过,至今还有不少人能够记得类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的句子,《师说》在那个时候,更像是一篇教育理念的宣言,倡导大家尊师重道,然而多年之后,当我们再重新细细审阅,便能发现《师说》里一些奇怪的话: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大夫不向比自己身份地位低下的人学习,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讨教,又近乎谄媚。

为此,韩愈长叹一声:“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你一定会奇怪,韩愈抨击的“士大夫耻于相师”,正是官场上十分常见的逻辑,同朝为官,互相配合完成工作即可,你又何必如此在意别人是否能向别人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呢?

细细读来,更会觉得,圣人,愚者,百官,巫医乐工等角色与为师之道的关系更显的有些牵强,突然警觉——韩愈写《师说》本意并不是在说如何当老师啊,他在这篇文章中以“师道”为切入点,披露的更多的是对阶层的不满,他是在为贫寒出生的士子摇旗呐喊。

这一呐喊,一不小心竟成了时代的声音。

老夫帅吗?

韩愈出身寒门,幼年丧父,由嫂嫂把他抚养长大,自幼刻苦好学。贞元八年(792年),韩愈在失败了三次之后,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之后的三年时间,他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都没考中。

这期间他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万般无奈,只能离开长安。第二年,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仅仅是韩愈官途曲折的开始。此后他两人幕府,屡遭贬谪,还曾随征淮西。

《师说》是韩愈34岁这一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文,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此文一出,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的时候,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是多么有勇气的一件事儿。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篇好好给大家谈风气,论师道的文章,在当时会触犯了众怒呢?

就是因为韩愈太能说太敢说了,而且说的都对,挑战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揭露了一些人不学而官的嘴脸,让社会中占据话语权的那部分人不舒服了。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一个贵族家的公子,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通过各种非考试手段进入官场。

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而寒门士子想做官就只能通过进士科考试,考试之难,难于登天!

就连韩愈这样七岁能诗,十三岁能诵文章并且刻苦学习的神童,都是连续三次没考中,第四次才考上,考上了也不见得就能做官啊!

据可靠统计,唐朝290年的历史中,考上进士科的人,总共加起来也不足一万人,录取率连万分不一都不到啊!

真正有学识之辈都被排斥在组织之外,寒门士子一身宏图报复难展。

在那个时代,阶级对立,贫富有别,根植于世俗心里的主流价值观就是才学能力无用,门荫权势才是立世之本。

这就使得年轻人们的思想变得混乱,追求学问可成大家却难有仕途,攀附权贵可飞黄腾达却失了气节,到底该怎么选择呢?

韩愈在这个时候就像一个斗士,要为这阶层的人所经历的不公鸣不平,要为寒门学子呐喊,更要为他们指路。他不是愤怒地谩骂,也不是传递一种悲观堕落情绪,难能可贵的是,他用一种极其向上,阳光的态度,告诉年轻人们:

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你们要认清现实!

施展抱负虽然艰难,但依然不能轻易放弃!

不要因为世俗的眼光而质疑自己的判断,人人皆有所长,取长补短很正常!

他想要表达的,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十分先进而优秀的价值观,一种敢于挑战现实,挖掘自身潜能的态度。虽然出身寒门,却不能自轻自贱,他用自己不懈战斗的一生,铸就了后人效仿的楷模。

他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一个社会应该用才能来评判一个人,而不是只追究一个人的门第;真正值得年轻人追求的是真理和智慧,而不是世俗红尘中的权柄和富贵。

他上承两汉的传统,发起“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空洞讲究词藻的文风,还致力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在提倡古文的同时,强调要“文以明道”。

自此,文章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抒发个人情感的功能,更是传播思想主张,启迪后世的载体,每一个认同他的读书人,都深深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时多么重大。

韩愈也不光是空谈,他自己亲自写自己所倡导的文风,他要在文界学坛掀起一场革命,就得用自己的理解制定全新的标准。

每种文体经韩愈妙笔一书,就都破了体,韩愈写的祭文不像祭文,像深情款款的回忆散文,但最后以祭文结尾。(《祭十二郎文》)他写的厅壁记更像是宦海沉浮记,不能说他不对,也不能说他对。(《蓝天县丞厅壁记》)他写的《五原》议论文,探求了宇宙和人间的真理,有自己的论述逻辑,十分有气势,读完后让人无言以对,只能对这精练鲜明,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的文字点头赞同。

他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如“佶屈聱牙”、“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至今流传。

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勇夺三军之帅。”

是啊,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够写得好文章流芳后世,做得大官兼济苍生,在一个人短短的一生中,还曾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叛乱。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价值观所成就的一个人,今日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被生活中的种种困厄所挫败的我们,究竟是能力不够强,还是智力不够高,抑或是,我们的价值观,还不够优秀?

后记:此文是我这段时间听北师大康震先生《中国散文研究》一课中先生讲到的一个观点,启发我想了很多,我在此文中都一一呈现了。韩愈的《师说》可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对读,本文中提到的韩愈写完《师说》后的情形就是摘自上文。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很焦虑,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爆炸的时代造成的,另一方面更是时代对当代年轻人提出的挑战。所以,优秀的三观对年轻人尤为重要,对一个民族来说更甚。愿年轻人们无论处于何境何地,都能记得自己的初心,都能勇于维护自己的精神高地和灵魂净土。

支持漉真,她会努力写出更好的文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