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十一、阅读教学要走向高层次的理解——评一次教研活动的几堂课》读

2023-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心手相印

        在这一章里,王荣生教授先是梳理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的课堂教学流程。从学生的表现看,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但王教授对他的课是充分肯定的。

        因为他的课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让学生读课文。整个课堂活动的展开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读文、理解、感受。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感受,是学生在理解、在感受;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学的活动”。

        第二个要点,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读小说的感受。这是文学鉴赏的核心标志。读一篇小说,读一首诗歌,是不是在欣赏、鉴赏小说和诗歌呢?核心的标志在这里:能不能借助于想象把文字转化为形象。读小说的关键,是把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感受,也就是老师们所说的“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第三个要点,在形象感受中“看到”主题。主题就在形象中。

        接下来王荣生教授评议了2堂散文阅读教学课,2堂小说阅读教学课,13堂议论文课堂教学课。在这17堂课的评议中,王教授给出了黄厚江的《孔乙己》教学思路正确但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因为这些课都存在三个共同的毛病:

        1.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把课文的角角落落都找了一遍,阅读变成了在课文中“找东西”。根据外在的指令在课文中“找现成的东西”,这不是阅读理解能力,而是“扫读”能力。或者说,根据外部指令去找文本表面的信息,这是阅读最低级的一个状态。

        2.以课文中的某些语句为支点谈论。从课文里找到某一句话,然后学生开始谈论。

        3.结课、结束语是激情语,是号召。一开始让学生读目标,目标应该落实到最后的结课当中。

王教授认为理想的阅读课应该是“要学生做的,是他们自己进行理解,按照自己理解的思路去看课文、看课文的上下左右,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王教授提议老师反思:阅读真的是我们发一个指令让学生去找到那个地方吗?学生找到这个地方就真的理解了吗?不同的学生散乱地找不同的地方,真的就表示全班同学对课文理解了吗?文学作品的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老师们可能需要做一点思考。

        王教授评议的目的不是批评,而是希望老师们来想一想:“阅读教学”,到底是怎么回事?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作品的“感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阅读能力”?

        王教授呼吁:阅读教学徘徊于第层次、第水平“扫读”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阅读教学如何指引学生走向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解”,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总体感想:

        王荣生教授对当今阅读教学现状的批评真是一针见血,的确如王教授所说,满眼所见的优秀课例,包括平时听的身边教师的课,都是像王教授所说的这样去讲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把课文的角角落落都找一遍”,学生把问题答对了,教师就认为他们读懂了。这样的教学指向的是课文内容,并不涉及到概括性知识的教学,如不同体裁课文的阅读方法。拿我来说,二十几年前我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当初我的老师怎样教我,现在我身边的人又怎样教学,照葫芦画瓢,我就怎样教我的学生。至于到底这样教对不对,好不好,并没有入地思考过。要是问我一篇小说该怎么阅读,一首诗歌怎么阅读,说实话,我也不会。教了二十几年书,却不是感觉越教越清晰,而是越教越迷茫。一篇课文到底理解、分析些什么?用什么方法领着学生学习才是更好的?尤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疑惑更加强烈。王教授提出观课评教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当时我就想,我自己,还有我身边的语文老师,每一课都是教学生认识生字、书写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等等,这不都是语文的东西吗?既然是语文的东西,那教学内容就是没错的呀。为什么王教授还要我们改变教学内容呢?原来我们教字、词等事实性知识都是脱离语言环境,这一点、那一点,零零散散,学生当时记住只是强制性记忆,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们不是用概括性知识统摄、勾连事实性知识。或者说,我们只是把事实性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概括性知识并不在教学思考范围之内。在教阅读方法方面,我们并不是真正在教阅读,只是让学生像木偶一样在一个个问题的提点下找答案,在课文里寻找浅表性信息。王教授指出的需要反思的问题我都认可,我需要反思。反思后如何重建?即“阅读教学”,到底是怎么回事?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作品的“感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阅读能力”?王教授的一系列的专著中一定给出了答案,我需要把王教授的书都认认真真读一遍,从中找到答案,最终落实到教学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样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