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therebe:你学的是假的英语吧?
人们对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可能是最无知的,王阳明讲“理”就在每个人心中,满大街的都是圣人,但可惜人们日用而不自知。我们身为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并不了解,只是使用他来交流,一旦有人问个“为什么”,人们就傻眼了。小孩子学会说话之后,总要问几个“为什么”,词穷意尽的大人们回答不出孩子的问题,反而会怪孩子的问题太幼稚。其实,孩子的问题不是幼稚,而是太原始,追问到了问题的本源。
本源的问题是难以说清楚的,哲学家做的事情就是追溯本源,所以说每个孩子在幼年时期都是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想要得到的不仅仅是“什么”,还需要了解“为什么”。我曾经问过学生“穿”和“戴”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法回答出来,最后我告诉他们时,他们自然恍然大悟。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当年我看电视剧《蜗居》时明白的。好吧,别人都在这部电视剧里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而我却在学习语言知识,够奇葩了吧?
不仅仅是我们母语,其他的语言也有类似的情况,用了一辈子的语言,其实对它几乎是一无所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初学英语人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be动词,从am、is、are开始到各种时代之下的变形,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再各种习题练习,直到我们把这个词用得不可能错了。然后,我只要问一个问题,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英语可能白学了:be 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脱口而出:“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意思,好像也没啥问题。比如说我是Alex,所以用英语说就是:I am Alex。但“I am here”怎么解释呢?总不能说“我是这里”吧?应该是“我在这里”。
为什么?
其实be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动词,并不是“是”而是“存在”的意思。英语当中最简单的句子是“I am”。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我是”,因为如果仅仅是“我是”很明显这就不是一个完整地句子。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我存在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这句话的英文翻译为:I think,therefore I am。
I am后面可以加上各种表语,表达的就是“以何种属性或身份存在”。“I am Alex”的意思就是我以“Alex”这种身份存在,“I am here”的意思就是我存在的地点是“here”(这里),表达的是我的地点属性。无论是be 的哪一种形式,过去时,现在时,进行时,或者完成时,第三人称单数,等等,形式的变化跟时态有关,但意义都是一样的:存在。
be 作为动词是“存在”的话,它的动名词being 指什么呢?至少两方面的含义,一个表示这个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存在”,即上帝;另一方面还可以指人的生命本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英文翻译是: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being 就是人最本质最核心的生命,life主要指的还是肉体的生命。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there be 句型表达的是“有……”的意思了。我们中国人一提到“有”就想到“have”,所有经常会写类似于“there have”之类的错误句子。它的错误在于,人们理解错了“有”的含义,有一方面是“拥有”即have,另一方面是存有,即be或者being。当我们表示某地有某物时,所谓“有”其实是存在或者存有的意思,跟拥有没什么关系。这就能理解为什么there be不能跟there have 互换,但可以跟 there exist 互换,因为exist就是“存在”的意思。
我说了being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表达是“上帝”,或者类似于上帝的最高存在。being 是西方哲学的核心命题,围绕着它展开了上千年的讨论和研究,归根到底就是想要知道在我们这个看得见的世界之上,是否存在着一个更高的存在。
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见到上帝时,他问上帝是谁,上帝的回答是:I am who I am。这句话里没有任何属性词,而且都是现在时。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我是以“I am”身份出现的我。I am是现在时,如果一个人永远都是以“现在”的身份出现,那不就是永恒吗?中文圣经对这句话的翻译极为传神:我是自有永有的。
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翻译了。
be是英语当中的一个极为普通而又细思恐极的动词,我相信经过我这么一讲,你一定会更听不懂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