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写作营爱一豆吧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米花之味丨无法逃离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11人  春日里里子

我一直不喜欢不做任何功课就去点开一部影片,因为担心没有任何的基础会无法最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也担心自己的解读会产生不必要的偏见。

但是《米花之味》却是我的意外,我是在独自吃饭的时候随手点开的它,完全不知道它的主题,也不知道它的故事内容,仅仅是被电影海报那明媚的菜花和宁静的人物所吸引。但是看完之后却有满腹的惆怅梗在我的胸间,几乎无法呼吸。

喃杭和南湘露都是云南傣族村寨的留守儿童,影片由喃杭的母亲从上海辞职回到村寨开始。返乡的母亲和村寨生活的重新磨合、母亲和女儿之间的隔阂。要是按传统的思路走,影片一定会有很多激烈的场景,然而导演选择了一种柔和的方式展现。

喃杭和南湘露偷了寺庙的钱去网吧通宵了,母亲在网吧门口守了一夜,而见到两人的母亲没有一句责骂,只是沉默地买了一人份的早餐,加快了在山间行驶的车速,用这些“幼稚”的方式来向喃杭诉说自己的不满。

整部影片看下来对剧中母亲最大的印象就是温柔,就是那种用柔水“磨平”任何尖锐的温柔,由骨子里慢慢地向外渗出。

一般人对留守儿童的默认都是觉得他们很沉默,很乖巧的,但是影片中的喃杭和南湘露却都是超级活泼的捣蛋鬼:揍男同学、撒谎、偷东西,十分地叛逆!

母亲对这样的女儿很是失望,觉得女儿养成了太多不好的习惯,而女儿对她的抗拒又十分强烈,她无法轻易地用自己母亲的身份来纠正女儿的坏毛病。几次三番的失望,逃离终于使母亲看清楚了自己的责任以及自己的最终归处。

当然促成母亲最终的留守不仅是对自己女儿的爱,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湘露的突然离世,让母亲看清楚了陪伴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关于南湘露的这一段,影片穿插了现代旅游开发和古老村寨的习俗的对立面。南湘露患上疾病后,村里人请了“山神”来为南湘露出主意,但是山神说自己无能为力而且还吐槽供奉的米花变了味道,没有以前好吃了。

简单的一句话却反映了村人在接受现代生活的冲击后,对农业的关注度和尽心的程度在降低。后来去请石佛的时候,一群人被一块“休息”的景区牌子拦在山下,千百年来供奉的信仰被金钱活生生地更改了。

母亲自身也代表着现代生活和传统村寨的对立和适应。一开始回到村寨时母亲的都市打扮,到最后决定留下后的傣族传统服饰,导演用服饰语言安静地表现了母亲的“回归”。

母女二人在山洞里的起舞是整个影片的升华,舞蹈的意义包括对逝去的南湘露的怀念,也意味着母女间的隔阂消逝,更是古老的村寨对母亲的回归的一种接纳和包容。

此刻突然明白了那些梗在胸口的愁绪都是些什么了。返乡之人的局促和无奈、留守小孩对父母的陌生感、古老村寨和现代生活的双重选择,还有太多的亲情、友情参杂在期间,无法逃离,无法撕扯,只是不断交织,最终织成对自己内心的忠诚,终于在音符中回归自己内心的宁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