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故事飞鸟集•作业本织梦人

中简史作业‖故乡的灯盏糕的童谣

2023-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心情变成诗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灯盏糕,溜溜圆,

又想吃,又冇钱。

灯盏糕,扁扁大,

又想吃,又还烫。

灯盏糕,扁讷讷,

又想吃,又还烫。”

这是流传在龙岩连城县的一个关于灯盏糕小吃的童谣,很小的时候就由爷爷奶奶口口相传,无论老人,大人,小孩都能朗朗上口,是一个流传很广的童谣。

而灯盏糕作为故乡的名小吃,如童谣一样,它的美味陪伴着我长大。

小时候只要走到街上的集市里,会有两三个老奶奶分散摆的小摊,她们坐在小椅上,前面是一个陶土的小炉子,里面烧着火红的木炭。小炉子上面放着一个装着半满油的小锅,小锅上面挂着一个的灯盏糕滴油的铁线漏网,油在炉火的加温下,冒着泡,翻滚着。

老奶奶的脚边还有装满米浆的木桶,米浆是前一天用井水泡湿以后,用机器研磨出来的,水的比例要刚刚好,不可太稀太浓,除了好操作以外还不会影响口感。

老奶奶右手拿着一个小勺子装满米浆,倒在左手的一个圆形小铲子上,小铲子上面都是油,米浆倒下去之后自动摊开,刚好把圆形的铲面铺满,又不会溢出来,这就是米浆稀稠把握的重要性了。然后放下小勺子,往米浆上放两到三片肉,肉也是有讲究的,需要新鲜的五花肉,切成薄片,放入盐巴,味精,还有少许米酒进行腌制后才能用,放点葱花,然后再用小勺子装满米浆均匀地倒上去,把肉和葱花包裹住。

只见老奶奶熟练地把那个铲子缓缓放入油锅,顿时在铲子周围冒出来层层的气泡,再轻轻地来回动了两下之后,成形的灯盏糕就从铲子上脱离开来,在油锅里滋滋地炸了起来。一股浓郁的香味就从油锅里冒了出来充满整个集市,让路过的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去买几只尝尝。

从下锅到炸熟大约要五六分钟,但贪吃的小孩或者大人,一个个都围在油锅旁边,自觉主动地排队等候。

当一个圆溜溜,金灿灿的灯盏糕从油锅里出来,老奶奶会夹到锅上的漏网上,用筷子在灯盏糕上戳一个洞,方便里面的热油流出,也加速降温。

放个一分钟左右,就可以用张纸垫着拿起来咬上一口,香味马上溢满整个嘴巴。灯盏糕炸得外酥里嫩,里面的肉特别嫩,还有米香,有油香,还有葱花香。刚出锅的滚烫,让你咬一口,哈一口气,每一口那浓郁的香味都刺激着的味蕾,直冲脑门。那香味绝对让你吃了一个,又惦记着第二个。

灯盏糕除了这种做法,还有一样就是不放肉炸的,两层米浆中间只放几粒葱花,虽然少了肉,但米香夹着葱花依然香味十足。

另外一种就是也没有肉,也没有葱花,单单一层米浆,放入油锅,炸至焦黄,整个变成锅巴一样的硬糕,一口咬下去嘎嘣脆。

三种做法,价钱却不一样,对于小时候穷得叮当响的我们,也会根据口袋里的钱买不一样的灯盏糕吃。往往买一个,三四个小伙伴分着吃,东西不多,却是满满的情义。

现在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几年了,可是那味道却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每次回老家,买几个灯盏糕,配上一碗泡面,每咬一口都是家的味道。特别是在放假时回去,每个摊位都排着长长的队,回去的人都带着老婆孩子,一起等待,一起分享,每个人都会讲自己小时候与灯盏糕的故事给小孩子听,讲它的历史和味道。

如今灯盏糕的摊位上也看不到老式的炭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电磁炉,但味道却没有变。

小小的灯盏糕,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小吃,它是我们思乡的纽带,也是我们的传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