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我现在仍旧记得当初去搜这个电影来看时的心情,"又是一个文艺浪漫电影吧"看了之后,你只能说它值得你看很多遍。好的电影值得反复回味,因为好多细节也许是你第一遍不曾看懂的,而错过了就可惜了。
我爱看电影,尤爱战争题材的电影。战争里裹挟的善与恶,人性的悲悯与挣扎,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与选择都给我们敲响宝贵警钟。例如:《小男孩》、《养家之人》、《辛德勒的名单》、《我在伊朗长大》、《追风筝的人》、《黑暗弥漫》等等,当然还有《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目前我看了两遍,第一次时仅仅是颠覆了我对它名字的定义。了解了故事背景与大纲,而其中的正反对立,挣扎、哭泣的细节确实我不曾注意到并且读懂的。
黑暗与鲜红交织01:
第一个地方,影片开头就有一个父亲即将上任,一家人坐在房子里讨论搬家事宜,而男主人公即小男孩儿是单独坐在一个椅子上的,与家人形成了一种三角对立的情形。男孩的对于搬家的不赞同,家人的说服,对立的态势都为这个男孩后面的命运埋下了引子,仿佛注定他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说服男孩02:
在所有人都为男孩儿的父亲上任高举酒杯高呼"希特勒万岁"的时候,奶奶表现除了她的不赞同与反对,她的这一行为也被认为是背叛国家与民族的,是为人所不耻的。而后奶奶的去世也将家庭气氛推向高潮。(妻子明白了丈夫的所作所为,并且不能接受。)
奶奶曾说:"打小我就给你做各种戏服,你那时候就喜欢盛装登场,现在穿着这身衣服,是否也感觉高人一等呢?"这句话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赤裸裸的以父亲为代表的希特勒一方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与迫害,在后面影片中也有提到,他称犹太人是垃圾。
奶奶03:暗喻
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的同时,还有很多暗喻的镜头,例如地下室里堆积成小山的洋娃娃,表面是讲述男孩姐姐的思想转变,但那些凌乱的娃娃是否又像及了最后在劳动营里赤裸裸死去的犹太人。
地下室的洋娃娃在一次家庭聚餐时,一个犹太老人帕维尔因不甚打倒了红酒杯,而被士官拖到了角落殴打,而后续再没有老人的身影,也没有提起,但是这个一闪而过带血正在清洗的地板却静静地诉说了老人的命运。
带血的地板04:友谊与命运的羁绊
男孩在影片中,是一个思想不断被塑造的形象。他只有8岁,对于很多事情并不通透,生活在父女建造下温室里,拥有年少时男孩儿一切的行为和幻想:活泼、好动、迷茫、天真的探险家。
黑暗来临前直到他遇到了劳动营里的希姆尔。同为8岁,命运却截然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保留一份孩童的天真,不知道劳动营究竟象征着什么,他们一起下棋,一起玩耍。抛开老师所教导地敌人论,抛开周围士官所说的臭虫论。此刻他们仅仅是朋友。
而最后在男孩要离开前,听说希姆尔找不到父亲了,作为朋友的他决定在离开前弥补之前对他的歉疚,一同前往劳动营找希姆尔的父亲。
就是这样的一次寻找,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回忆。男孩明白了劳动营和影片里播放的善待犹太人不一样,没有小餐厅,也没有干净舒适的卧房。他们被一同带到了死亡的地下室,恐惧和害怕面前,紧握的双手是唯一的支撑。
死亡结语:
这样的影片令人痛心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反思与思考。勿让历史重现,世界才会有更多花开,更多芬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