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灵山》
2023-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横眉冷对
今天终于翻过了《灵山》这座文学的高山。近五百页的小说,断断续续两周多才看完。由于这是一部现代派的作品,许多地方并不那么明白易懂,读完除了觉得还可以这样写之外,并无更深的感触。
《灵山》这部书国内是被禁的,豆瓣上搜不到条目,实体书只能买到影印版,而且错别字不少。虽然被禁,但这部小说却催生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华人作家,这就是高行健。国内很少有人知道他,因为他八十年代就由于环境不利移居到了国外,他的作品也在国内被封杀。其实早在莫言获诺奖十二年前,也就是2000年高行健就获奖了,然而我国政府一直不承认。
《灵山》是让高行健获得诺奖的重要作品。这部小说全书几乎没有人名,只有“你”“我”“他”,“你”和“我”交替成为章节的叙述主体。其实“你”和“我”是一个人,区别在于用“你”的章节意境更玄奥,用“我”的章节故事更浅显易懂。我想大概由于“你”是从“我”中跳出来的一个自我,用“你”作为叙述主体时相当于体外的自我在审视自己,因此具有了更多的反思性。这种写法令我耳目一新。
这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而是短故事、议论、游记的大集合,没有一以贯之的主线。前面章节寻找灵山这一动因并未延续始终,到后面压根不是在寻找灵山,写成了大杂烩,直到末尾才又把开头的主题搬出来,因此总体来说这部小说结构是极为松散的。
末尾有一章作者为自己辩护说古人笔记小说也是很松散的,但我认为古人的笔记小说并未标榜自己写的是长篇小说,并未强行将松散的东西拧合为一个故事,每篇都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并不能拿来做类比。相比之下,还是古人的笔记小说更自然一些,《灵山》里面一个个的小故事是比较好看的,但扭合在一起就太牵强了。
《灵山》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展示了一种小说的写法,其他地方并无奇特之处。我谈不上很喜欢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