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江南三部曲》
三个月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今天才发现没发。
……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国内很多书商和喜欢阅读的人,把世界读书日称做“书香节”,一个很中国也很文艺的名字,无论是听着还是看着,这名字都让人喜欢。
高尔基说,读书越多,书籍就使他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他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这也许算得上是对读书益处最好的总结了,纯粹干净,没有功利心。
于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就想趁着刚读完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当儿,越俎做一个卖力的推荐,因为在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眼里和心中,这实在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好作品。
中国自古就有“人以群分”的传统,格非在华中师大读书和工作期间,接触到的都是当代著名的作家,比如莫言,比如余华,比如迟子建。
格非与1964年出生的诗人海子同年出生。
我在想,如果《春尽江南》里的谭端午,原本就是作家自己的影子,那么格非与海子一定有过交集。
至于格非老师的才情,看过他的作品就会明了。
他的中篇小说《隐身衣》,获得过2015年的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他的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获得了2016年的茅盾文学奖,而且是高票当选,才情、才华与文学功力自不必说。
格非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部部都很经典。虽然现在我只读了他的《江南》三部曲,单是这一部,就可以感受到他在诗歌,音乐,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精深功底,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江南》里面的谭功达,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相媲美了。
好的小说,是一部民族史,可以引起人的共鸣,反思。
在一切向钱看,在速成和成功学给人带来无限焦虑的当下,在那么多人都梦想成为流量明星和大咖的此刻,《江南》很值得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读一读。
我们也许能够在小说中看见似曾相识的自己,在书中各色人物身上,或长久停留,或疲于穿梭。
整部小说涉及的人物有一百多个,各行各业,各种身份,在作者笔下,从他们的年龄、样貌、语言、衣着、行为、动作,可以看出他们的职业特征,也可以清楚看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最后的命运归宿也就有了一种共情和悲悯。
作者对人物处理的分寸,拿捏的火候,实在是恰到好处和妙不可言,虽然有的着墨较多,有的寥寥数语,却没有一个不生动、不传神。
有的人物看似一笔带过,却是一个大事件背后的伏笔,引起读者无限猜测与遐想。
比如《人面桃花》中陆侃的走失,《山河入梦》里,《春尽江南》中王元庆的疯痴,陈守仁的遇害。
另外,小说中很多事件好像看似引而未发,扑朔迷离,可是又分明感觉现世的结果已经呈现在那里,模糊得恰到好处又酣畅淋漓。
比如吉士、绿珠等的人物设定。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更是令人叫绝,把人物内心活动烘托得恰到好处,那氛围,只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见过。
比如花家舍,比如招隐寺。
爱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
《江南》里的爱情、婚姻、出轨,与人性、情感、职业、事业、利益,缠缠绕绕厘不清道不明的搅在一起,像极了现实的生活。
尤其是第三部,作者将诗歌、散文、音乐信手拈来,融进人物的情绪和场景里,文字可以说是精致得不要不要,故事的逻辑又有考察智力的倾向,实在是好。
于是,在四月底,在春天将尽的某一天早上,我被窗外清净的鸟鸣声唤醒,写下了这些文字。
《江南》纵有万般好,只有读过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