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历史三国历史

为什么曹操自己不做皇帝,而曹丕却非要做皇帝呢?

2018-02-26  本文已影响74人  独孤豹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过一句名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意思是此时的汉朝,如果没有曹操坐镇,不知道有多少乱臣贼子会称帝称王。

很讽刺的是,曹操刚去世,他的儿子曹丕果然就称帝了,第一个证明了曹操的论断,紧接着,刘备在成都称帝,孙权也称王。

因此,曹操不称帝,不是他不敢废掉汉献帝取而代之,而是不称帝对其更加有利。

曹操在群雄割据初期就迎奉汉献帝于许都,这让曹操有了朝廷这层外衣,不管袁绍势力多强,孙权、刘备多贤明,他们从名分上说只是割据势力。

这个外衣,对曹操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招揽到大批人才,或者说得到更多势力拥护。

比如孔融,孔融让梨的主角,孔子的直系玄孙,典型的名门望族,因为朝廷在许都,孔融就去了许都。

还有关羽,靠着降汉不降曹的遮羞布,也可以落下脸面投降曹操、为曹操卖命。

换句话说,有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曹操在发展初期势力还不那么强大时候,可以扯虎皮拉大旗,得到许多普通地方诸侯得不到的好处。

但是,到了曹操晚年,袁绍、吕布、刘表、刘璋等众多割据势力都已经被消灭,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格局已经形成,三家各自建国已经是必然。

此时汉献帝对曹操的价值就不大了,相反,汉朝的存在,对曹操、孙权、刘备都是一个桎梏。

三家不管谁先称帝,另外两家都会一边骂着乱臣贼子,一边赶紧找祥瑞准备自己称帝。

谁都不想第一个吃螃蟹,让另外两家搭便车。

曹操不称帝,一方面因为这个心态,一方面也是人生最后几年屡屡奔波,东征西讨,实在无暇顾及称帝事宜。

但是,等到曹操去世,情形不同了。

曹操的威望、功劳摆在那,不怒自威,称帝不称帝对曹操只是一个名分问题。

但曹丕不行,曹丕没有曹操的能耐,没有曹操的功劳。

曹丕仅仅靠自己能镇得住场面吗,如何安抚曹操的旧臣?怎么对待汉献帝?

只有称帝!

称帝了就可以对大臣加官进爵,就可以摆脱汉献帝的阴影。

曹丕是魏王,本质上还是汉朝臣子,曹丕和手下人严格说只算上下级关系。

曹丕是皇帝,曹丕和手下人就是君臣关系,君君臣臣,君为臣纲,这是大义。

称帝,对于根基不那么稳固的曹丕是速成之法。

曹丕选择了背负骂名,走了捷径。

有意思的是,千百年后,另一个枭雄,也选择了走这条捷径,不过他的运气比曹丕就差多了。

细读中国历史,品味历史精彩,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独孤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