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围城》| 将心碎变为艺术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的时候,一个数学题难到想哭的下午,在家中书架上随意翻,看到封皮已经掉了的它,看第一页便被那奇妙的比喻吸引了,感觉自己以前说的话都不是话,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声音,顿时膜拜极了。于是之后800字的高中作文中堆砌了自以为是的绝喻……老师评语:“太啰嗦”。
第二次读是在大学的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寝室里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用事过境迁的语气说“你们以后就懂了”。在那么崇拜“故事”的我看来,这简直是我跻身“大人”的阶梯。还没看到婚姻部分,就被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爱情感动的伏案大哭。
第三次读的时候,我已经过了8个结婚纪念日,熬过了7年之痒,挨过了初为父母时的兵荒马乱。人到中年,只有要做的事,没了想动的心。再来读时,所看到的不再只是应试教育时的写作方法,也不再是迷茫青春中的痴妄,而是我自己。
所谓好书,就是这样吧。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爱情只有一次
爱情是什么?古今中外90%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竟成了人类终极的问题,终究说不清。
爱情的形态是什么?《少年维特之烦恼》说过,《安娜卡列尼娜》说过,但那终究是“别人”的爱情。中国人现实中的爱情只有钱钟书说的最清楚,清楚的就好像看见了你我的爱情。
方鸿渐爱的唐晓芙有着上海滩上真正的女孩子的美,未施粉黛,率真可爱,不笑的时候眼里仍有笑意。
方鸿渐是从什么时候爱上她的呢?说不清楚,早在很多年前汤显祖就说“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了。
我们只知道爱上之后,他把她的信拿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电灯看信,看完关灯躺好,想想信里的话,忍不住又开灯看一遍。”
他恨不得把自己的心剥开了给她看,在给她的信中,“想起一句话,就拿笔在纸上跟唐小姐窃窃私语。”实在没话说,也要写“今天到行起了很多信稿子,到这时候才透口气,伸个懒腰,a—a--ah,听得见我的打哈欠的声音么?茶房来请午饭了,再谈,也许你在吃饭,祝你午饭多吃口,活到九千九百九十九”。
终于,方鸿渐表白了,信寄出去几天没有回音,他如热锅上的蚂蚁,“眠食都废,把自己的信背了十几遍,字字推敲,自觉无开罪之处。”
可笑吗?我们在爱的时候都是这么可笑,可以将自己全盘托出,可以眠食全废,甚至可以低到尘埃。
大部分时候,爱情只有一次,熊熊燃起,轰轰烈烈,烧过之后化了,然后可以塑造出各种形状,却再难燃起来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选择的婚姻里已没有了爱情
完美的爱情,一定是悲剧收场的,因为走到尽头便是婚姻,走进婚姻的爱情是什么样的?我们看看孙柔嘉就知道了。
方鸿渐爱唐晓芙而不得,只能远走他乡,这时他遇到了携手走进围城的人——孙柔嘉。
方鸿渐爱她吗?好感罢了,只不过是别人提起来的时候有点脸红,见不到的时候有点怅然,听到街头巷闻会吃点醋,仅此而已,远没有对唐晓芙那版惊心动魄。
孙柔嘉爱方鸿渐吗?一定是爱的,否则她不会“费尽心思”的得到,借书还书,来来往往,女人的小心思将铁石心肠也能化成绕指柔,巧妙安排后“无辜”的与方鸿渐订婚结婚。
但孙柔嘉胜利了吗?并没有,而且她输的很惨,并不只是方鸿渐不爱她,而是她进了这座“围城”,原本的期盼全部落空,只看到城内的“龃龉”。
她看到爱人的不体贴,她病着的时候希望方鸿渐的陪伴,但方鸿渐却跟赵辛楣出去吃饭了。
她看到婆家的牵绊,她结婚后希望有自己的自由,但方家的规矩太多要磕头要恭顺。
她看到双方家庭的矛盾,她希望方鸿渐能与姑妈的关系好起来,可双方却互相看不起。
她看到女主人的无奈,但方家的要求和奶妈的偏袒让这一切都变了味道。
不同于方鸿渐的爱刹那燃尽,她的爱是进了围城慢慢熄灭的,城内的龃龉像是一片片冰屑,慢慢的将心中的爱情烤化变成水,然后熄灭了这团火焰。
这就是大多数爱情进入婚姻后的样子。
大部分时候,我们人生的选择题里没有正确的选项
在我看的这本《围城》后面附了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她说方鸿渐这个人物取材于两个亲戚,两人都读过《围城》但谁也没觉得原型是自己。
大师就是大师,只言片语道出真相来。
人们太“自以为是”了,都觉得自己高一筹。
隔着纸张在想想,大师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忽然细思极恐。
其实方鸿渐就是我们,你我还不自知!
他不务正业,留洋也不用心读书,最后买了个假证;
他在回国船上遇到风情万种的女人,于是不甘寂寞的撩了;
他回上海没有住所,挂名岳丈伸出橄榄枝,于是他就从了;
从岳丈家闹翻出来,好友介绍工作,于是他就去了……
软弱屈服,随波逐流,不务正业……他身上有着我们的影子。
生而为人,这些人性的弱点是我们抹不去的胎记。这些弱点让我们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即使拿到一手好牌,也会打的很烂。
他在每个节点做出看似正确的选择,没有哪一步走错。
他爱唐晓芙,即使有人一早告诉过“她人小鬼大”,在放弃和追求之间,他选择了追求却惨遭错过。
他对体贴且识大体的孙柔嘉有好感,更何况对方又爱他,这是看似非常完美的婚姻了,他选择了结婚却暗淡收场。
方鸿渐在每一关都选对了,结果走着走着就错了。
很可笑不是么?都说钱钟书是幽默讽刺大师,而我觉得,这才是大师带给我们的终极讽刺。
我们即使找对了人生选择题中正确的“因”,却永远避免不了人性弱点的“因”,于是终究躲不过悲剧的“果”。
就像戏剧的殿堂级泰斗《哈姆雷特》告诉我们那样,悲剧的最高要义就是明知道已经注定的结局,无论如何选择都会走向这个结局,但仍要拼劲整个生命去与命运一决高下。
这个定义很讽刺,可也是我们人生的魅力,不是吗?
即使在这我们无法克服的人性弱点纠缠里,
我们结识了不一样的芸芸众生,然后有了各种各样的羁绊;
即使在没有的正确选项的人生旅途中,
我们仍绞尽脑汁不甘放弃,于是有了更好的自己;
即使在这一分垂死挣扎下一秒更无力殆尽的时间洪流里,
我们仍然叼着芦苇杆潜行,依旧站在荆棘上舞蹈……冲破人生的《围城》
我们做了这么多,为了将心碎变为艺术。
我觉得,这是《围城》教会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