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庙会

2024-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咬文嚼字

每年村里的庙会,走亲戚,唱大戏,家家欢天喜地,户户大摆宴席,成为乡村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

我村的庙会在农历七月十五。村民们约定成俗,男人们放下手头的农活,女人们忙里忙外准备着招待远方的客人,走亲的访友的纷至沓来,让宁静的小山村有了过年一般的喜庆。

离过庙还有几天,母亲翻着日历就盼上了。听说村里这回请来省城的大剧团,让母亲这个老戏迷心生欢喜。那几天,母亲刻意把自己打扮一番,把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该准备的一应俱全,就等着大戏开演,就等着贵客上门。

老娘家门口唱大戏,女儿女婿外甥一家“吉祥三宝”每逢过庙都会不请自来。刚进院里,小外甥一声脆生生的“老娘”飞入老屋,喜得老妈满脸皱纹笑成一朵花,赶紧迎进家门。

平日里积攒的话就等着赶过庙和老妈好好唠一唠。但眼下最忙的还是厨房的煎炒烹炸。孝顺的女儿心疼母亲,让母亲歇一歇,可母亲说她习惯了手头忙着,何况今天来了一大家人,忙着,高兴!

家家亲朋满座,一个院里原本就是一大家人,远方的亲人来了,谁家招待不一样?这边叫座席,那边叔叔大爷家一座下就不让走了。先干了这杯酒,再满上!于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老戏台已经改头换面,戏台下看戏的多半是一把年纪的老人 。白天忙着招呼客人,看戏的稀稀拉拉没多少人。轮到夜戏开场,台下黑压压的全是人 。来早的自家搬个凳子坐着也能看, 来迟的只能站着伸长脖子往前看,看着看着就看到别人晃过来的后脑勺 。  这些晋剧的铁杆粉丝们有本村的,也有临近乡村的,当然还有远道而来的。他们双眼紧盯着戏台,听着每一段唱腔,分享着戏中人那些悲欢离合。一场戏看下来,过足了戏瘾,第二天还津津乐道。

老辈人爱看老戏,年轻人可没有那耐心,本来一眼就能看穿的故事,非要咿咿呀呀唱半天,看上去真累!有这功夫不如喝一打啤酒神拍海聊一番,或者打几圈麻将输赢图个尽兴。若是外头村的找了本村的姑娘,过庙正是趁热打铁的绝好机会。当然本村的好后生也跃跃欲试,不能总是肥水流入外人田,过庙这几天都闲下来了,有的是时间谈情说爱。至于那些板凳高的小淘气们,他们在人群里跑来跑去,看见好玩的好吃的难免动心,就是年轻的父母不想让孩乱花钱,爷爷辈的也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一年就过一回庙,让人人都高兴一个都不能少。

庙会是一个村的文化符号。不管你身在何方,一提起家乡的庙会,总是那样亲切。那一次,我在单位一家小饭馆吃饭,随意就和小老板聊起来。听说他在我村有个好伙计,每年七月十五都要去赶庙。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许多,这里的饭菜似乎就有了家的味道,让我不自觉地经常光顾。我刚上班那会儿,和我同村的兄长对我特别照顾,每年过庙一般我俩都要联系好一道回村里看看。乡亲们平日里遇到熟识的亲朋好友,临别总要说上一句并非客套的话:今年过庙上家去啊,热闹热闹!

家乡的 庙会,承载着古老乡村厚重的历史,记录着淳朴乡民生活的变迁,带着多少民俗民风,带着多少世态人情,是祖祖辈辈家乡人幸福美好的图腾,是世世代代他乡游子永远的乡愁,最美的梦!

(作者旧作,曾在平台等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