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打开主旋律电影,笑点与燃点齐飞!
俩人的对口相声好说,多人的群口相声易乱。
一部戏里有了太多角儿和腕儿,最怕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变成一出乱哄哄的闹剧。所幸,《我和我的祖国》不是。
憋尿看足158分钟,《我和我的祖国》这张电影票,值!
与众多群星汇集的电影一样,中国导演梦之队+超豪华明星阵容是电影最大的宣传点,但卖点把握不好,便容易变成哗众取宠的噱头。这也是很多人在没有看电影前,自以为是地对着电影海报摇头的原因。抱歉,看完电影,你们要被打脸了。
因为,流量和演技都有了!
而且,电影用实际情况说明了一个道理:长得好看的,即便被捯饬成犀利哥那样也还是好看;演技好的,就算是不露脸也让人过目难忘。
面对满屏的领衔主演,稍不留神就可能错了自家爱豆不到1分钟的亮相。不看演员表,你都不知道人群里藏了多少明星、戏骨。
北平大院里那个发号施令的人一转身,原来是胡军;医院里端着药的小护士一抬头,才发现是周冬雨;上海弄堂丽那个喊加油的大妈是张芝华;葛优的出租车里拉的乘客是他外甥吕行……
但《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把一部带着爱国情怀的电影变成“数人头”的游戏。它不是让你在电影里找明星,而是让你在历史中找自己。
“我的祖国”是唯一的大背景,但“我”却可能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中的任何一个。
“我”可以是设计出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旗杆的工程师,也可以是穿着老北京布鞋走街串巷的北京的哥;
“我”可以是优秀的女飞行员,也可以是弄堂里那个披着床单摆弄天线的上海小囡;
“我”可以是香港回归庆典上的升旗手,也可以是街头钟表铺里的瘸腿修表匠;
“我”可以是遨游宇宙的伟大航天员,也可以是广袤大地上的失足青年。
但更多的“我”可能就像张译饰演的高远那样,为了祖国的伟大建设甘愿牺牲自我,却于茫茫人海中默默无闻,在历史长河中随波而去。
由于每个故事都很短,掰开来说便少了亲自去看的乐趣和从中悟出的深意。但若要让我说说影片中印象最深的部分,倒是有唯二两段:徐峥的《夺冠》与宁浩的《北京你好》。
两段故事,前一段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里弄,后一段发生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前夕的北京街头。小男孩冬冬为了让阿姨爷叔们看上中国女排的比赛操碎了心,而的哥张北京因为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和汶川男孩上演了一场胡同追击战。
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城市符号,落点在小人物上的故事往往比宏大优美的画面场景,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不得不说,你大爷就是你大爷,连点个烟都有笑点,那个手枪打火机真的不是在影射《让子弹飞》?)
徐峥和宁浩都善于用喜剧的方式来为主角营造困难,将主角放置在两难的境地,看他们如何在左右为难和自我矛盾中寻求出路。当然,这些主角都是善良的小人物,他们最终会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做出正确选择。
不同的是,徐峥喜欢强调过程中的各种坎坷险阻,时刻让观众替主角背到家的命运捏着把汗,你猜的到结果却猜不透过程。而宁浩更爱在闹剧中隐秘地玩弄幽默,他让主角去追逐、去争夺,却在得到战利品时恍然大悟,觉得不过尔尔,你猜不准过程更猜不到结果。
在看徐峥的电影时,常常主角在哭,观众在笑,主角丧到极致,观众笑到岔气,主角本身的可爱好笑是一方面,剧情设置上的悲催是另一方面。影片中当整条弄堂的人都在为女排夺冠而欢呼雀跃时,冬冬却因为没能跟心仪的小女生告别而伤心地哭了,但小小的男子汉还要装出一副是喜极而泣的样子,那种“心里苦但不说”的委屈劲儿越发引来观众们的哄堂大笑。
而看宁浩的电影,却能让你在剧情的一波三折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和知道结果时的会心一笑,你若能发现导演隐藏在片中的小心机,那么或许还可以多get几个笑点、几分深意。比如,追票时张北京穿着原本要送给儿子当生日礼物的红色运动鞋,但在汶川男孩说出那个好心的哥的特征时,镜头一切,街头大屏幕前的张北京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黑色布鞋嘿嘿一笑。这一笑包含了多少意思,全凭观众自己解读。但那双布鞋却在告诉大家,张北京并不伟大,没了“红色运动鞋”这个特征,他便泯然众人矣,平凡得如同你我他。
所以,《夺冠》就像是在说一件弄堂里的囧事,而《北京你好》就像是为了一张门票而展开的疯狂争夺战。只不过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有牵扯着家国天下的情怀,便一下子拔高了立意。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完成这样一个命题作文,这个题切得好、切得巧妙。
插播一件更加巧合的“题外”事,徐峥在电影中拍了中国女排的两次历史性夺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而就在看到《夺冠》的尾声时,手机屏幕上弹出了“中国女排打败塞尔维亚加冕世界杯五冠王”的新闻。
七位导演,七个故事,彼此独立,分散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我不想用“相互依存”这个词来束缚影片带来的观感,因为这样的“依存”是基于国情与宏观层面的,单从电影角度来说,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拓展成一部完整的长篇。抛开时间线,无论怎样的排序,每个短片本身都足够有特点、有分量。
串联起每个故事的,是一双无名的手,通过他的书写,那些记忆中的历史事件被再次呈现。不同的书写工具,书写出不同的时间点,英雄钢笔、红蓝铅笔,这些带着时代记忆的符号,无需台词,便能轻松勾起大家的回忆,但这一次电影要展现的是这些历史事件中你所不知道那些人和事。
“我”是每个故事的主体,但当“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时,这个“我”就变得不平凡了。“小我”与“大我”并存,让每个看电影的观众都连带着有了份使命感。七段短片,每一段的结尾都会让你热血沸腾地燃一把。
在电影燃点这件事上,导演们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观众们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心甘情愿!
ps:有个疑问,黄渤饰演的林治远作为一个出生在天津的广东人,为何在电影中会操着一口江淮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