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写作精选

才兄杂谈86-90

2022-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才兄说

86、做技术的无奈

在国内的大环境做技术,是一条陡峭的道路,如果你不是在大厂的核心部门,那么我会更建议你成为技术的应用专家。

怎么说?几个方面吧。

一,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你要判断你专研的技术点能不能赛跑过别家的,你有没有这样的资源和背景支持你持续下去。

退一步来说,即使你跑得很快,你也发布了你的技术框架,但能不能推广起来又是一个大问题,推广起来有没有相应的生态。

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搞不好几年时间就白花了,还成为了前浪。

所以,如果你不在大厂的核心部门、技术研究所等,那么成为技术应用专家,或者方案整合专家,会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

二,国内环境的工程师文化不够强烈,一个做事的工程师得不到足够的尊重。

我们说创新这件事,从底层到顶层大概有4个维度,如下图,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再创新、模仿。

国内环境由于起步较晚,相比漂亮国来说,主要集中在3、4层,也就决定了国内大部分公司都是业务驱动型,而不是技术驱动型。

在这方面,漂亮国更有优势,人家的工程师氛围更浓烈,也就更能激发大家创新的激情,不会说35岁是个分水岭。

动不动就让人家卡脖子,就是因为我们在基础层的创新太少了,看一下最近几百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漂亮国包揽大半,可见一斑。

说这些东西不是自轻,而是要认清差距和形势,好好补上这些功课。

那拿互联网行业35岁危机来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危机?

本质不还是做的工作太简单了,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工作深度的提升,反正都是在应用层上飘,要什么沉淀。

这些工作随便找一个毕业2年,培训1一个月就能胜任的工作,没有壁垒,工作态度还更好。

而大龄吉祥物由于经历多,不好管,要价高,还老油条,哎。

都是在用别人的东西,年龄的增长没办法分流,那就只能清退,大厂35岁一刀切,是环境的问题,也是整个结构的问题。

毕竟对资本来说,技术创新的投入周期太长了,不如拿来就用来钱快。

从这个层面,又固化了整个市场人员的心态,有点技术沉淀的人都想着转型,这样下去真不太行,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当然了,以上说的只是个人观点,有人会觉得我的看法比较怂,较悲观。

不过我想上述的环境在将来会有所变化,比如最近几年的贸易战,漂亮国卡我们芯片等,反向刺激了国内的技术氛围。

国家和各大厂也积极投入,想要补上这些功课,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情况正在好转,祝福技术人。

87、障碍与目标

每次聊到工作目标时,我都会提一下解决问题的水性意识,这个说法是我提的。

假设从A到B,中途遇到了障碍,我们的第一感受不是畏难,而是享受,让自己的思维像水一样,根据障碍的形状变化着自己的解决思路,要紧紧盯着目标,把注意力放在下一步。

在你准备发难,有畏难情绪时,不妨让自己停一停,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有没有用尽你百分百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到底是情绪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只有这样,你才能冷静下来看待困难,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这样你才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决问题的路径可能有多种多样,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众多的解决路径中,找到性比价最高的那条,然后执行它。

你要感激每一次的障碍和困难,这是一次拉伸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纠结与退缩都是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你的成长。

在你尝试完你能想到的所有办法,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这时你就可以向外求助借力,比如找你的领导,找外面的专家,百度谷歌都行,记住不要轻易松口放开你的猎物。

说到这,再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自道德经,“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好好体会下这句话,这是提升的心法。

88、薪资性价比

找工作,不要只盯着工资的高低,还要看工资的性价比。

比如你找到了大厂的高薪岗位,但人家要求你996、007,你忙得像狗一样,工作占据了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私人时间也严重压缩。

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想了,这个选择值不值。

比如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工资没有那么高,少了几千,但人家每天就工作1-2小时,其余时间都可以自己安排,甚至你还有精力维持下你的副业。

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想了,这个选择值不值。

到底是要忙死+高薪,还是要有闲+低薪,各有各的好,就看什么对你是重要的,未来你想要什么。

薪资只是其中一个选择维度,并不是唯一选择维度。

89、聊下交友

现在的人啊,嘴上喊着找对象,身体很诚实啊,不单止懒,而且还很怂。

比如有人对上了,扭扭捏捏、犹犹豫豫,连交换个信息都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话掰开几句话来说,真没必要。

大家都是出来做事的,高效点就好,时间很宝贵,不是没谁就不行。

交友就是这样,大家把信息交代清楚了,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合适就聊,不适合就不聊,哪有那么多戏。

还有一些人,顾虑心太重了,人家了解你像考试,过五关斩六将,这种就拜拜了您。

找对象、决定对象,有时还是需要些感性的成分,如果大家都很理性,你衡量我,我衡量你,犹犹豫豫人就没了,还不如勇敢点。

大前提如家境、教育、工作、身高、外貌等背景没大问题,可以勇敢点,先接触下试试,又不会死,别老那么怂。

越怂越怕,越怕越怂,恶性循环,没有谁是镶金的,也没有谁的单身不是自找的。

该找就找,找对象还是趁早好,年轻时还可以一笑而过,以后就不一定笑得出来了。

到时想找,向上又不愿意,向下又太小,横向人家又有了,太难!

90、交易与摸鱼

自从管理团队了,事情就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所有的事情都是你的事情。

有时你的累,不是做事的累,而是推动事情、负全责的累。

偶尔看到部分同事工作状态不对,日常摸鱼,我就会想,现在的这种工作合作模式,是不是好的,到底能不能激励到员工,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一般来说,大部分在公司上班的员工拿的都是死工资,做多做少好像影响也不大,时间一长就容易滋生摸鱼心态。

起初,我想了一种方式,通过面试的员工,可以进入到公司内部接单,薪资与工作量挂钩,当然也能接受外部员工接单,内部优先。

具体的做法就是,管理层把每个工作包量化,标上价钱,然后发布出来,员工可以接单、抢单,也可以领导指派,类似滴滴打车模式,多劳多得。

更加积极工作的员工,自然就能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偷懒摸鱼的员工,也能拿到相应薪水。

这对积极工作的员工是公平的,能刺激内部的工作积极性,和承接工作的态度。

后来,我又想了,前面这种方式在企业内部,特别是大公司来说,未必是最好的。

在员工数量庞大的组织中,派单与接单中间,管理层的压力特别大,主要是在工作包的量化、标价、来回合作的沟通成本等,这些中间交易环节的摩擦损耗。

所以,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大部分的组织中,都没有采用上述我提到的方式,而是采用“工资+绩效奖金”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为了最大程度节省内部的交易成本。

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就是前面说的,刺激周期太长了,通常按年来发放绩效奖金,容易让员工产生倦怠感。

日常摸鱼、工作难安排、效率低下等,都是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的结果,双方的利益是对立的,你多我少,我多你少,而像奖金这样的缓冲区存在感又不够强。

在关于利益和内部交易这件事,很多大公司就走在了前面,可以参考下他们的做法。

有些公司会每隔半年评估一次员工能力和薪资结构,通过绩效制度来合理分配不同的利润分成等,甚至挂接公司的股票分配等,从长期价值上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公司内部可以帮助员工做好这个利益诉求的平衡,内部能解决就不会向外求,价值在内部得到平衡,自然就能减少员工的离职率。

总之,我们做管理的,不单止是做好连接器、翻译器、协调器,让大家把事情配合做好。

更重要的是留心现状,构建和推动一套好的制度,让大家在这个制度下合理化彼此的利益诉求,你好我好,大家共赢。

管理本质是激发善意,而善意体现在制度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