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习惯真的是习惯吗?
这两天在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最初的感觉跟樊老师一样,也以为是本成功学书籍,仔细听完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它不是告诉你学习要养成什么习惯、工作的良好习惯有哪些等等?书中所讲的习惯都是认知层面的习惯,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些具体行为层面的习惯,这些认知层面的习惯算习惯吗?
如果你能把这些认知能力内化成心里的本能反应,变成做事行为的自然反应,那也可称之为习惯,当然这种习惯是更高层面的习惯,个人觉得非常好。
书中所讲的七个习惯分别是:1.积极主动、
2. 以终为始、3. 要事第一、4. 双赢思维
、5. 知彼解己、6. 统合综效、7. 不断更新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七个习惯很好理解,在此不一一解读,有兴趣的话可以看原文。
在此想谈谈听完本书,个人的一点收获:
一、明白了个人成熟的三个时期
分别是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这个概念以前不清楚,听后恍然大悟。
依赖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得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当我们开始“七个习惯”的学习,就代表要从依赖期转向独立期。走进独立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始主动负责。对有些人而言,从独立期向互赖期跨越是个艰难的过程,莫扎特是个音乐天才,但他始终进不了互赖期,成年后竟然连工作都找不到。
二、知晓了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病:自传式回应
自传式回应是大多数常见的心里反应,我们都喜欢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指点别人,要别人这样做那样做,出发点是想帮助别人,很多时候是越帮越忙。自传式回应的主要症状有这么四种:
价值判断——表示肯定或否定
追根究底——依据自己的立场,探究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个人生活经验指导他人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动机判断别人的想法。
三、明白了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书中将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方法梳理成四个层面:
关于身体的建议——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定期锻炼。
关于精神的建议——欣赏优秀的文学或音乐作品、与大自然相处、思考与独处。
关于智力的建议——不断学习知识,靠阅读、写作、参加课程等身体力行的方式使用智力。
关于社会/情感的建议——不需特意花费太多时光,可在日常与他人交往中完成,但也需要保持警醒,给予自我激励或鞭策。
关于这四个层面的更新,作者强调,我们应该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共同推进。要实现稳定而卓越的进步,作者告诉我们一个诀窍: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去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从身体、精神、智力这些个人层面的可操作事项出发),这是培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关键。
结 语
人的习惯就像电脑的自动执行程序,总以条件反射的速度来解决一个个似曾相似的事件,所以我们说习惯重要,是指它总是先于思考就开始行动了。
好习惯是数不尽的,而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点光亮的习惯却不多,就如金字塔型的人员结构。那些塔顶的人们,积极、高效、友善、自律,着实令人叹服。想要像他们一样,先从这七个他们共有的习惯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