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树屋往事如歌

豆腐往事

2018-04-11  本文已影响24人  初漪

文/初漪

很久没有吃到家乡的豆腐了。记忆就象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突然就浮现在脑海里,冲你挥手,你奔了过去,它却离你远了。

但一切又是那么清晰,那么清冷的早晨,那一声洪亮的“豆-腐”,总会把你从梦中叫醒。

于是,父亲拿了盛着黄豆的盆出去,邻村的憨厚的赵家二哥就在大门外候着,很快还冒着热气白白嫩嫩的豆腐就被端了回来。

那时我们家是吃豆腐的常客,到了冬天,北方家家户户不外是白菜、土豆、酸菜、菜干,咸菜,日子过得相差无几。在吃豆腐的时候我在心里会有一种优越感:这不是每家都舍得拿豆子换豆腐吃的,豆子比玉米要贵,还要卖钱,贴补家用。于是,时间长了,赵家二哥也知道我们会换豆腐,就挑了豆腐从一里外赶来在门前吆喝一声。我常常是伴着这一声吆喝起床,有时竟恨恨的,因为它打断了我瑰丽的梦。

父亲说,多吃豆腐,可以增加植物蛋白,这和鸡蛋的营养一样。

也许吧。

其实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吃鸡蛋。只是,家里的鸡缺少人照顾,总是飞过矮墙跑到邻居家的鸡窝去下蛋,有时到了夜不归宿的地步,后来经历一次鸡瘟,父亲索性也就不再养鸡了。有时候看到别人家吃炒鸡蛋,心里有说不出的羡慕,但我很小的时候就养成内敛的性格,绝不会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吃,会用很自然很稀松平常的表情去面对。这样的性格一直陪伴着我,多年的磨炼倒也让我宠辱不惊,当然有好处也有坏处。

那时,不仅仅有赵家二哥一个人做豆腐,还有沈家二大。

沈家二大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矮个子老头,除了做豆腐,他很会做菜,不比城里饭店的厨师差,村里的红白喜事基本都是他来掌勺。我家的结婚升学喜筵都是他来操办的,我看着他给父亲念叨着要买的东西,只要告诉他摆多少桌,需要用多少菜都在他心里头呢。哥升学宴我看见父亲给他辛苦钱,他转身就把钱上了礼。白白的劳作了一天,他还是笑呵呵的,让人觉得像灶里的火,暖暖的,把任何寒冷和忧愁都化为青烟了。

沈家二大一直做豆腐,是因为续娶的二娘比他年轻许多,家还有一个抱养的小妹,他说要给她们攒下一笔钱,好让自己百年以后娘俩有个依靠。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时间长了倒也不觉得老夫少妻有什么不妥。沈家二大的豆腐吃的不多,主要是因为他卖豆腐的方向是和我家相反,听到他一声吆喝,等拿着盆出去,他已经走远了。

还有一个做豆腐的,姓唐,我喊他老大,村里人不管是张王李赵,都会有些拐弯抹角的亲戚瓜葛,但唐姓有点除外,因为那时他家的成份很高,这影响到了他和本村的姑娘联姻,所以结婚生子就相对晚些。我的记忆里他一直是黑瘦黑瘦的,他家的豆腐房就在厨房,一匹分不清什么颜色的毛驴被蒙着眼,总是在那不停的转圈。他的妻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难产死了,给他留下一双儿女,据说那个儿子不是他亲生的,因为他是独苗,所以在医院的时候,几个亲戚一合计,偷偷的把他的二女儿和别人换成了儿子。这当然是个秘密,连唐家老大也不知晓,蒙在鼓里二十多年,直到亲戚反目,把这事给抖了出来。不过唐家老大后来倒是得了这个儿子的照顾,也算没白疼儿子一场。中途他也曾经续过弦,是一个哑巴女人,但是没有几年就去世了,唐家老大于是又送走了第二个媳妇,不再续娶,信了人家给他算的克父克妻的命。

唐家老大的豆腐在赵家二哥和沈家二大的冲击下,有时会滞销,所以即使是过了早饭时间,到他家也能买到豆腐。那时人们已经懂得货比三家,唐家老大的豆腐总是感觉让人差了点什么,一到过年吃豆腐的人越来越多,供不应求的时候,唐家老大的豆腐也是早早就卖了精光。

一直不是喜欢吃豆腐,没想到它竟然陪伴了我无数个冬天。在那个食物种类匮乏的年代,倒也滋养了我的身体和智慧。

父亲用豆腐炖点白菜,做麻婆豆腐,凉拌豆腐……有时会语重心长的说:做人啊,就要象小葱拌豆腐一样,一青二白的。不要看人家没能干(没本事),就欺负别人,占人家的便宜。豆腐的滋味没吃出来,但父亲这些话却渐渐在我的头脑里扎了根,不断地起了化学作用,做人做事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标准,一经多年,还是如此。

也许父亲早已经忘记他说过的话了,但是没有关系。我会告诉我的孩子,他很快也会懂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