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01:见“小我”“大我”者明

2022-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孟子·尽心上》01:见“小我”“大我”者明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孔子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君子不必纠结于别人不理解自己,而要以不理解别人为患。一生强调仁义礼智信,樊迟向他讨教什么是“仁”,他回答所谓“仁”就是“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知”,他回应以“知人”,看到樊迟还是不明白,又进一步讲“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在“己知”上不苛求,所以,强调“人不知而不愠”,在“知人”上不含混,所以告诫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谓的“举直错诸枉”,其实就是对你所能觉察出的正直者予以倡树。于自我而言就是坚持做对的事情,于身边人而言,就是坚持肯定对的人。久而久之,便能于自我养成浩然之气,于环境涵养清平世界。

正因为不断地强调“知人”,老人家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自知之明的学生。在世时,老人家曾经突然考问子贡——你与颜回哪一个更优秀一些,颜回果断回答自己远远不如颜回。孔子去世后,有人给子贡戴高帽,认为子贡比孔子更有能耐。子贡几次三番表示自己于老师压根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孔子推荐自己的弟子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公开说自己还没有这个信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没有直接说出这样的高明话,而是用自己一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实际行动,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价值观,不断引导弟子们去努力“知人”,通过“知人”之智的开化,养就自知之明。

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沿着这个“自知之明”作了进一步的推展与发挥。

什么是“自知”?

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回转身,关照自己的内心,洞悉自己的内心,自然能够觉察出生而为人的天性。

生而为人,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成见。对于这些成见,人总是不去反思它本身的问题,而是会抱怨别人的不理解。所以,孔子讲“人不知而不愠”——不要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烦恼与别人不了解自己,要以不了解别人为忧患。

兜了这么一大圈之后,问题还摆在那里,问题终归是要解决的。孔子讲了不是别人的问题,是咱自己的问题。孟子进一步讲,不是外在的问题,是咱自己内心的问题。回转头来,关照自己的内心,洞悉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自然也就觉察除了人之为人的天性。所谓天性使然,是说一切问题都是天性造就的,天性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知其性,则知天矣

告子说,人的天性同流淌的水一般。孟子说,人性的好善,如同流淌的水自然往地处流一般。

在孟子看来,水往低处流是水的物性,人的好善是人的天性。这是孟子“尽其心”后的自我领悟。领悟到“性善”的孟子,用“性善”来“知天”,来推演面对的一切问题。

其实,人可以“各尽其心”——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心做一个究竟。只要对自己的心做过究竟,都可以找到自己认可的天性,透过这个天性,便可以“知天”——洞悉天下所有的问题。

三、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觉察,善待它,顺着它固有的天性去发展它,不一曝十寒,不揠苗助长,不张冠李戴,不折腾,不抱怨,自然可以日生日张,静待花开就是对天地规律最基本的尊重。

用自存之心,养自知之天性,就是对天地规律最好的尊重。尊重规律办事,自然事半功倍。尊重规律去解决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后世大儒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孟子讲人固有一死,这是基本规律,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人生在世,必然的归宿便是最后那一死,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所以,一生的修行都是为着最后的一死的。不是要破罐子破摔,而是要修身养性尊重规律静待它来。在这个过程中,把“小我”融入天下生民的“大我”,通过为天下生民立命,来获得自性圆融,完成个体生命意义的缔造。

“我”来事件走一遭,到底要结个什么样的人生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