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与傲慢的认知
我总在想为什么我们面对他人的言论下意识的就会想到要去否定与反驳,是出于内心客观的认知还是出自于反驳本身?
我们从儿时通过父母和老师那里汲取各种信息的孩子长大成为一个对待他见的意见和看法都想去反驳的大人,是不是一种成长的失败,源头有来自于哪里?
我觉得有两个源头,一是不自信的逞强,我们在成长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反对否定的声音,这也做不对那也做不好,高压大过于肯定,仿佛一个简单的表扬就会令人骄傲从而自满退步,我们无法得到我们信任的大人的认同,这种否定既会成为一种遗传也会成为身为大人后自我的一种愚蠢的特权,压抑的越久爆发的就越肆无忌惮,从一个讨厌的大人那边变成了一个让人讨厌的大人,对待同辈人的否定自觉理所应当,对晚辈的否定更是心安理得而且好为人师,这都是一种人格的缺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我们无法真正成长反而变的尖酸刻薄,在仅有的认知下无视他人的厌烦一意孤行,生活变得越来越窄自我也陷入更多的矛盾中。
第二个源头来自于一知半解的傲慢,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幸运者偏差的幸运儿,他们拥有比他人更多的资源,可以看到他人无法认知的世界,当他们自以为理所应当天之骄子时,他们认知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得狭窄,就算这个世界在绚烂在高不可攀,那也仅仅是人类认知范围中的冰山一角,优越如一叶蔽目般让他们产生了认知的局限,从而傲慢的否定一切他们认知之外的事物,例如面对苦难则盖棺定论认为是由于懒惰,失败是因为愚蠢的选择错误造成,而看不到他人的选择局限的无奈,这种人也是和第一种人一样慢慢的变成了令人讨厌的大人,只不过这种人的生活会围绕鲜花掌声,更加愚蠢而不自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孔子的智慧,自认为无知从而成为智者,这是苏格拉底的智慧,
我们很难成为智者,因为自认为成为智者时随之而来一定会产生傲慢和认知的局限,所以试着先不从自我的角度去判断,拥有耐心听他人说话的能力,不带胜负得失心去倾听,就算意见不同也是一种新的认知,新的认知越多岂不是会更好的去认知这个世界?要坚信人类的认知仅仅是冰山一角,更何况渺小的自我,更多的认知会带领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人生也会有更多的判断更多的精彩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