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这件小事
正月十五的脚步临近,年味儿也随着一波一波的返工潮,附着在出发的人群里,从朴实无华的乡村里慢慢散去。
长大后,对于“过年”的感觉,就像一个气球,让人们从干瘪的匆忙里或无尽的空虚中,突然获得短暂的充盈。
这充盈里,是短暂相聚的喧哗。喧哗里,顺带包裹着焦急的期许,比如,适龄男女的婚姻,在长辈的催促中,变成短时间内,两位原本陌生的异性的相亲。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女孩儿,在家乡有限的生长环境下,我所见过的相亲的常规操作,莫过于饭局和茶局。
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双方见面,彼此的长辈、亲友聚集,营造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努力涌动生硬的热情。
年幼时,见过家里的哥哥姐姐相亲,觉得好神奇,这样原本无所交集的两人,居然可以通过“一面之缘”,就这样在短时间迅速确立关系,组建一个家庭。
渐渐长大,自己慢慢也成为长辈眼中的“成人”,也开始被催促着成家,却突然对相亲这件事,感到抗拒和害怕。
两个陌生的人,说着陌生的话。在一大群人的注视和好奇里,被集体上下打量,局促和尴尬,从无处安放的手里,湿热热的,仿佛快生出花。
被像什么物件一样观察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
随着年龄的藤蔓日益攀爬,相亲事件频发,父母长辈的忧愁参杂,内心压力山大。
可是,生而为人,就一定该结婚吗?为了结婚而结婚,像任务一样,在某个时段,去达成,去组建自己的小家,这样,父母的心就能放下了呀!
可是,如果所行,非我们内心所愿,在让父母安心后,还剩下什么?
“老大不小了,该找对象了”,“看那某某,都已经有了娃”“还不着急啊”……
一道道的母命催促,一声声的父命难违,一次次的寒暄对比,压迫感轰炸,多少让人陷入一种思维误区:
因为孤独,迷茫,压力,轻易地开启一段关系的建立, 在简单的早晚安嘘寒问暖里,踏入暧昧的迷局。
必须承认的是,战胜孤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尽管当下,很多人都在宣扬战胜孤独的重要性,可是,真正体验过孤独时刻的每个人,都理解其中的悲辛,多少有点反人类。
承认渴望被他人爱着,渴望被温暖着,被坚定地选择,坚定地呵护着,是对自己的诚实。
没有人真正完完全全能够独自活成一支队伍,但也不是因为着这一层脆弱的本质,就和他人轻易地建立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