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奢侈品是LV,我的奢侈品是咨询师———作者周小宽
· 01 ·
“我找咨询师就是我有病”
很多人都因为这样一句话,止步在心理咨询的门前。
因为在内心深处,很多人害怕找了心理咨询师,就会被贴上一个“内心有病”的标签。
本来就一直在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会不会觉得我不够好,再加上这样一个标签,自信心会跌倒谷底。
所以虽然我很难受,但是我还是要自己硬扛。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惊为天人:
“别人的奢侈品是LV,我的奢侈品是咨询师”。
这是我的一个读者的留言,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读者都比我有才华!
第二个反应是,我要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
相对于开头我说的很多人对于找心理咨询师的畏惧和担心,
这位读者,这句话的概括,才真正贴合“心理咨询客观的认知”。
心理咨询,不是治病。
如果说,罹患严重抑郁症、严重焦虑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疾病”需要配合医院治疗同时辅助心理咨询的话,
那么剩下的大多数正在进行心理咨询的人,
其实只是在做一件“关怀心灵、探索自我、修通内心”的事情。
这件事,可以做一辈子,
也可以在一辈子当中的任何事情,去做。
来访者因为内心的矛盾冲突、困惑痛苦、选择无能或长期卡在某一个状态上纠结停顿,找到心理咨询师,
而心理咨询师,则提供没有评判的聆听、高度的共情关注、接纳理解的感觉、咨询师角度的观察、协助来访者去看见和分析自己,
让来访者透过这种咨询关系,在另一个人的协助下,看到自己原来看不见的自己。
当我们看到自己看不见的部分,很多令我们痛苦的事情就有了解释。
☞“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卑?”
☞“为什么我会讨好别人?”
☞“为什么我被攻击后不敢反击,我在害怕什么?”
☞“为什么我会进入一个没有爱的关系”
☞“为什么我会一遇到这种事情就很愤怒/难受?”
其实,我们找咨询师,不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的局面,解决我们遇到的棘手的问题,
咨询师,实际上也无法帮助来访者去解决他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当完成了对自我更深更广的认识,我们对于自己的很多行为、现状、关系甚至痛苦,都有了一个我们认同的“解释”,
我们可以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正视一个这样的有着各种特异性的自己,
因此,我们就开始出于理解,而接受了这样一个现状,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自己。
于是,和咨询师一起完成了一件事“看见”,收获了一种体验“接纳”。
于是就缓解了甚至解除了——因为不理解因为强迫自己做出改变,因为认定自己无药可救,因为攻击责备自己而带来的种种痛苦。
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
· 02 ·
总有一天,
“我有一个咨询师”会成为一种流行态
我有一个来访者,给自己贴了二十几年的标签。
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大一样,
“我发现别人都不会在意的事情,我会特别在意,一想就是好几天,好像在一个洞里面打转,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我好害怕,担心我自己会有一天发疯”。
后来在我们的谈话里,渐渐她知道了,自己只是焦虑,还有因为从小活在一种自我毫无存在感的恐慌里,
所以格外在意和别人的关系,特别害怕别人不喜欢她,会离弃她,
因为这种离弃,会让她重新接触到儿时,不被任何人关注和看见的那种“世界只有我自己”的强烈恐惧。
因此,她会比别人在意,比别人敏感,比别人焦虑。
当她找到了这种对她的“异样”的解释,她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开始可以去和我探讨她自己,去分析她的童年,去分析她有抑郁倾向、缺乏生命力,无法提供正常的“养育功能”的妈妈。
我们咨询了十次,她开始渐渐可以去肯定自己,“我不但不是一个可能会发疯的人,我还是一个顽强的人,可以在那样的环境里,获得今天这样的生活,建立自己还不错的家庭关系”。
她开始宽容自己,表扬自己,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妈妈,而是会这样表述,“那么相比我的母亲,我要好很多了”。
她不再认为“别人对我的表扬我觉得不配,我的内在他们看不到,其实空虚而糟糕”,而是可以去认同“他们看到的那个优秀的我,也是我的一部分,我自己体验到糟糕的我,也是我的一部分,这些不同的部分都是我”。
因为童年的创伤,她的心理发育固着在了婴儿时期。
她思考东西也是非黑即白,只能看到纯粹的绝对的部分。
但是在咨询中,我们完成了“整合”。
当她可以去理解,关于自己的坏,与好,可以同时存在,并且被自己包容接纳的时候,
这种“整合”的感觉,实际上,已经代表她的心理功能又一次在向前发育。
这是变得“更强大”的方式。
她说,如果二十多年前,大家就能传播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这样的概念,那么她痛苦的时间,也许会缩短二十年。
尽管有遗憾,但是我认同,她说的是事实。
虽然有一些心理学术界人士认为,心理学、泛心理学的各类公号文章写作,也有很多问题,不够学术、不够专业、观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蓬勃生长的公众号,藉由互联网巨大力量的传播,在将心理学变成一种“显学”。
弊病当然有,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不是学术界的论文,观点也很局限,可能只适用于部分人群,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人一看到就对号入座、引发焦虑、贴上标签,并没有自己的思考,甚至建立了错误的认知。
但是,相对于弊病和负面结果,正面的意义还是要多出很多。
大家看这些文章,尝试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因为懂得了很多心理学的词汇,可以在心理学的语境里去表达自己,
给自己的情绪找到表达的出口,正视自己的痛苦,不再否定、畏惧、回避,
如果连表达的词语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么我们只会更加压抑,更加讳莫如深。
所以,相较于“正确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无论正确还是错误,可以去表达”,这也是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真谛。
我认为。
———
不管我们谈论得对错与否,最重要的是,也最有意义的是,我们正在谈论它。
我们不再觉得谈论自己的痛苦是羞耻,
不再觉得“有点异样”的自己是羞耻,
不再觉得“陷入痛苦无法自拔”是因为自己无能而糟糕,
不再因为“过得不好”“失去关系”而觉得自己是世界的弃儿。
我们正视心灵发出的所有声音,不再视为“不应该”,不再试图掩盖。
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它,和咨询师,和朋友,和家人。
这一天终会到来。
没有人再需要因为害怕自己的感受,背负那种恐慌,二十年。
如果想了解自己,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和一个人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包容接纳的氛围里,安全地去探讨自我的真相,那么可以找一个咨询师,谈谈。
我觉得,一定有一天,随着认知的进步,由狭隘变得宽阔,找咨询师,不会再是一件令人感到“羞耻”的事情,而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不但拥有那些别人看得见的外部条件,比如物质、职位、婚姻,更令人骄傲的是,
我还拥有一个“我的咨询师”,我会定期和他谈论我的思想和心灵,我还会去做一件叫做“修通自我”的事情。
而后,它才会变成一件,在认知中,最为平常的事情。
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可以吃饱穿暖,不用担心会饿死,可以好好活下去的时候,我们的下一步,自然会是
———探究自己的真实,了解更多的自己和他人,了解心灵,了解生命,探寻活着是什么极其意义。
心理学,是我们都绕不开的学问。
心理咨询,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事情。
如果你有任何情感问题,留言姚老师,给你最专业最具体的情感分析!
简单描述你的心理困扰,姚老师将挑选一部分留言进行集中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