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暮潇潇诗文简书美诗美文汇

西游记的启示(11) 心中无怨是君子

2018-12-29  本文已影响130人  风清九剑

心中无怨是君子

唐僧是十世金禅子,前九世也是在取经,只不过每次到了流沙河就被沙和尚吃了,流沙河是唐僧过不了的一道坎。

在第十世的时候,就是第十次投胎取经,终于过去了。

取经路上风餐露宿,八十一难,磨难重重。途中,别人不理解,嘲笑,鄙视,甚至阻挡,报复,唐僧心中有怨言吗?没有。

从《西游记》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找不到唐僧抱怨的一句话。做人做到无抱怨,这才是真本事。

做到心中无怨,而成帝王的第一个人是舜。

舜因为功劳分得了财物,他的父亲瞽叟想霸占他的财产。瞽叟让舜去修仓库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烧仓库。舜靠两只斗笠做翼,跳下来才幸免于难。

瞽叟后来又让舜挖井,井挖了很深了,瞽叟和舜的弟弟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

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

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舜的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

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舜以孝行感动天下,以德报怨。

论语说“孝悌仁之本矣,本立而道生。”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姐妹慈爱,做到这些,仁就像种子一样,会在心里生根发芽。

以德报怨境界太高,一般人做不到。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不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应该是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的态度和立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有学问可以使自己心中无怨或少怨。

何为学问?读书就是学问,这是错的。学问,是要有学有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功底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面广。

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这就是学问。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完全是文字,也不完全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

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来的,生活就是我们的书本。生活就是真正的学问。

“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提醒自己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第一。这是有道理的。

首先学做人的道理,其次学知识。学能使人变得厉害,“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有文化的流氓比没有文化的流氓厉害。这是知识的作用。

现在人太注重知识,技能。忽视了做人的学习,培养了好多有知识的“流氓”,而做人一塌糊涂,这是很危险的。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是高兴的意思。也就是快乐学习。

乐而好学,才是最有效果的学习。现在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对乐而好学这个观点的发展。

可很多情况是,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怨恨之感。

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

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不起我,我不打你,不骗你,自己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论语告诉我们这也不可以,要不愠才是君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的是实践,把学到的用于实践。“习”还有一层意思,是见习,实践的意思。

学以致用,没用的干嘛学,不是浪费时间吗?在实践中,得到快乐。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男人要熬得住寂寞,“人不知,而不愠。”真正的意思是要熬得住寂寞。别人不了解自己,怀疑,嘲笑,阻挡自己,是别人“不知”,但是自己无怨言。

为了心中的志向,享受寂寞。“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去做。

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理想,得有安贫乐道,甚至自我牺牲的精神。功名富贵不能作为理想,那是浮云,靠不住的,浮云是会散的。

为了事业慢慢奋斗,不怕寂寞、不怕凄凉,慢慢就会有人知道。就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什么叫事业?事业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使天下的人都能得到好处,这才叫事业,才值得为之奋斗终身。事业是解决人生价值问题,而职业是解决生存问题。

为了事业,一辈子不被人了解,也是值得的。孔子也是五百年后,才被人理解。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从生活中总结学问,学以致用,如是而以,已不白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