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7听书笔记:《雪崩》

2021-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幸运星小燕子

赛博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本指舵手,引申含义是“掌控”。1948年,天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复活了赛博这个词,也让控制和数字信息联系了起来。再后来,赛博几乎就是电脑和网络的同义词了。就算没有发明互联网,生活也是一张网。但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这张网变得更加细密,也让网中人更加无处可逃。而朋克本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音乐,台湾地区译为“叛客”,也就是叛逆的人。对于今天很多人来说,敢在下班后不接老板的电话,就很朋克了。而就算你没有朋克的胆,也总有一颗朋克的心。挣脱网的束缚,是鸟和鱼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

介绍一下“鼠辈”。鼠辈担任高档小区的保安,其实是一种经过改造的半机械化的斗牛犬,因为尾巴又长又灵活而得名。鼠辈体内有核电池,以超音速移动,很少有人能看清它们的模样。鼠辈轻易不出动,平时它们的思维留在虚拟空间里,那里的树上长满了牛排,飞盘是带血的鲜肉,凭空飞来飞去……好心的Y.T.救过一只受伤的鼠辈,她把鼠辈视为有心跳和情感的生命,而非麻木的机器,到后面鼠辈也会反过来救Y.T.。特意介绍鼠辈,倒不是因为情节上有这层关系,而是因为我觉得鼠辈集中体现了《雪崩》世界的气质。在这个世界里,只求速度不求安全,为达目的不惜代价,可以用跑车送披萨,也可以把核电池装到狗的身上。狗往往是人的缩影,当狗被改造为鼠辈,人恐怕也难免被社会系统改造为“忙到爆炸”的工具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速递员那样开跑车,但每个人都无疑必须过一种风驰电掣的生活。

这一部分我们讲小说里的现实世界,好像除了鼠辈外,没有太多高科技元素,奇特之处主要是在推演科技背后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它像一幅写意的肖像,不再拘泥于细节是否吻合,甚至是否可信,而是要抓住一种功利到可笑的时代精神。而下一部分,我们就要进入赛博朋克科幻的部分,也就是赛博空间。

博尔赫斯笔下神奇的“阿莱夫”:阿莱夫是一个点,却包罗宇宙万象,而且“体积没有按比例缩小”。博尔赫斯的创意领先于科幻小说,虽然他只给出了美学原则,而不是技术原理。但是你根据博尔赫斯的原则一想,会发现赛博空间和小说其实是一样的,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渴望变成阿莱夫。两者区别只在于,小说是用文字写的,赛博空间是用代码写的。文字是人类的语言,代码是机器的语言,广义而言,都是语言。语言创造世界——《雪崩》这本书尤其强调这点,因为雪崩病毒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神话故事最简单来说大致就是这样。它要告诉我们的重点是:一,语言自古以来就可以像咒语或者程序一样控制人类。二,巴别塔事件解除了超级母语,其实给了人类自由,人类虽然不可能登天,却可以在大地上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参差多态的生活。

而雪崩病毒呢,恰恰要反其道而行,把人类带回受“谟”控制的苏美尔时代。所谓雪崩,其实就是大脑一片空白,失去自我意识,那样人就成了随意摆布的机器。小说中是一个垄断了通信和传媒的超级大富翁制造出了雪崩病毒,因为他觉得自己对世界的控制还不够完全。这个大富豪找到了一支古老的邪教,从教徒身上提炼出可以改变人语言神经的血清,混在毒品里卖给美国人。他又用高科技手段把“谟”制作成数码信息,带入超元域,意图控制所有的黑客。当然,这些阴谋分别被主角和Y.T通过一系列战斗挫败了——大反派的直升机最后被Y.T.救过的那只鼠辈击落。而在超元域中,本来要在纪念大五卫的音乐义演上展开的巨幅雪崩图像,被主角偷换成“英雄·主角安保公司”的广告,如果这个广告是认真的话,这就表示讨厌公司生活的主角,最后自己开起了公司。而整本书都在路上漂的Y.T.呢,最后决定回家。浪子回家,朋克创业,生活还要继续,小说则到此结束。

主角打败雪崩病毒的故事,远没有雪崩病毒本身有趣。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病毒,这个观念本身比大反派的阴谋更为激进、更为深刻。当然,斯蒂芬森只是拿好莱坞大片式的情节,来包装他要提出的思考,为了让这个包装像模像样,他给出了各种病毒传播的辅助手段和技术知识,却难免把语言本身的咒语属性模糊化了。至于那些冗长复杂的历史考据,其实应该反过来看:正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语言的神奇,所以才会把这份神奇追封给古老的苏美尔神话——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二十世纪哲学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语言转向”。大家终于发现,语言并不是通往问题的桥梁,而就是问题本身。精神分析大师拉康提出:无意识具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而福柯则在某种程度上颠倒了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变成了“权力就是知识”。我猜,斯蒂芬森很大概率也研究过拉康和福柯的理论,因为雪崩病毒的本质——所谓的“谟”——就是一种能控制社会运作的知识、一种能直接对无意识下命令的语言。

最后,我还想提醒你,在现实世界中,雪崩病毒永远无法消灭,因为它不仅关乎语言本身,也关乎几千年来人类盲从命令的天性。要精神控制一个人,并不需要神秘的“谟”,只需要用普通的语言就行了,或者说,真正的“谟”没有失传,其实就藏在普通的语言里。世上有太多话术可以骗人了,而遗憾的是,人似乎具有隐秘的情愿被骗的愿望,某种盲从优先的生存策略——也许正如苏美尔神话里说的,无法运行盲从程序的人,容易被淘汰。有一句俗话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我还是祝愿你,不被任何一场雪崩裹挟。如果你当不成朋克,也要尽量做一个“有所不为的叛逆者”。

总结一下,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是一部后赛博朋克经典小说,与《神经漫游者》一样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赛博朋克依然继承了“高科技,低生活”的基本格局,但对“高科技”的看法更为现实,对“低生活”的态度更为乐观,比起愤怒,更多是苦中作乐的自嘲,而后赛博朋克也可以说是对赛博朋克的戏仿和自嘲。《雪崩》通过“英雄·主角”和Y.T.这两个人物的漫游和调查,展现了近未来的现实世界的和虚拟世界,也就是“超元域”。现实世界已经因为极端的自由市场政策裂变为无数私家小国,而超元域则像一个千万人同时在线的网游,寄托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希望。雪崩,是一种可以同时摧毁现实和超元域的病毒,它的来源是苏美尔神话中神秘的“谟”,但它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知识和语言控制个人精神和社会运作的话术。我们应该时刻警觉于话语的欺骗性,不要让自己成为雪崩中的一片雪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