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成长录散文婚姻育儿

陪孩子慢慢长大(八)无为而治——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8-12-26  本文已影响27人  sun静待花开

当抽水马桶的进水声再一次响起的时候,我心底的某一根弦突然被拨动了:前几天,女儿一脸忧伤的告诉我“妈妈,咱家的马桶坏了”,那一刻,我本可以和女儿一起去观察并验证的,可我却采取了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直接了当的告诉她:马桶没坏,只是进水时间长些而已。 在那小小的人儿仍有疑惑并据理力争的时候,又以父母的威严给了个下马威:“你真是罗嗦,妈妈知道,马桶就那样,只是进水时间长点而已。 ”女儿只好一脸的委屈、很不情愿的去做别的事情,少不了嘴里还在嘟囔着。 就这样,我又一次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一、请沉下心来做事情——让孩子在平等中成长

请沉下心来做事情,是有些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却也是我们最不以为然的一句话:如何沉得下心来?原因是领导都沉不下心来,每项改革都三分钟热度,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制度总是不到位,调动不起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只照顾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于是自然走向了流产的结局。 可这句话在今天却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关注真得沉下心来,只有沉下心来,才能投入其中,做事情才会不走极端,两相权重取其轻,事情也才会有最好的结局。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嘴上说希望她能快乐、健康的成长就好,可其实私心中我比谁都渴望她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 我教她读唐诗、学古筝、学画画;我还想让她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我想让她成为才女。 可我知道才女并不是每个人努力了就会长成的,还需要天份。 于是我尽我的最大努力让她朝才女的目标发展。 尽可能的让她喜欢读书,学古筝、学画画。 但在这过程中我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教育是需要感染力和信服力的。 女儿对于书和画的兴趣是持之一恒的,从呀呀学语开始认识了书,到三岁上幼儿园每天晚上陪着读书已成了习惯;而学习画画一年来也是兴致很高,有时因感冒发烧让她在家休息、别去学画了,她却执意要去,一节课也不想耽误。 只是这古筝是累并哭着,练一次哭一次,十有八九是哭着练完的,这似乎成了习惯。 而我愚蠢的把这归结为:学古筝太累了,她不想吃苦而已,慢慢就会好的。 却忽略了孩子的潜力和变通力,其实应该有其它的路径可走,让孩子喜欢上古筝的,我却选择了最粗暴最无效的方式:强制、打压。 却从没想到总有我强制、打压不了的那一天,我该怎么办?我们为人父母总是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做这做那,却不知在爱的外衣下,已扭曲了孩子对爱的理解。 对于我们的孩子,动动脑筋总有第二种办法可用:蹲下身来,换位思考;让孩子在感受平等中成长吧。

二、蹲下身来,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信任感的培养

“妈妈,和我一起玩吧”“妈妈,陪我一起读书吧”每当这时,我都一幅烦透了的表情却冠冕堂皇的告之“宝贝,你有你的事情,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自己玩。 ”不甘心的她一张小嘴象抹了蜜:“妈妈,很好玩的,陪我玩一会吧。 ”我一看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训斥一顿了事,孩子只好委屈的自己去玩了。 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吗?孩子的游戏真的那么幼稚、让我们不屑一顾吗?我们为人父母经常埋怨孩大不由爷,却不曾想是我们在孩子信任我们的时候,自己把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度一点、一点的降到了最低;在孩子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的时候,却又来埋怨孩子不信任我们?现代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对父母、对老师信任感的缺失。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教育会容易得多。

最近一阶段,除了练古筝我就是一张臭脸:别烦我,自己玩。 因此女儿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就知道练古筝”。 有一天,等她发现外面的世界有比练古筝更精彩的事情的时候,估计粘在她后面的是我、而摆一张臭脸的是她。 和孩子一起玩吧,让她依赖你,信任你,等有一天她长大了才不会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了眼睛,不知归路。

三、孩子,你能行——信任孩子

玛丽.凯在她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中有一句可以作为书的灵魂的话:“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如何让孩子感知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吃好的,喝好的,而是让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她有能力为家庭出一份力。 我们总以为孩子太小,什么也做不了,于是这也不用做,那也不用做,小时候只要吃好喝好就行,稍大一点再加上只要学好就行,于是劳动的缺失又造就了一批缺乏自理、自立能力的人,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又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给孩子机会,让他独立去做事。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50年前,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家长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

在现在的家庭中,在独生子女盛行的今天,孩子的各种能力已在家长的所谓“爱”的外衣下被泯灭了。 可怜这些孩子在该放手的时候牢牢的被家长控制在手里,包吃包干,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被夺走了。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又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懒散”等等。 专家指出: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家长给予照料,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但做父母的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处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 如果做家长的把孩子的事情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思想都束缚了起来。孩子将什么都有不会做,将来等孩子长大,离开家庭、家长,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就会缺乏处理的能力,这不仅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或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没有处理能力而断送了锦绣前程。报纸上曾报道:某个独生子女从小学习很好顺利的完成研究生学业,被保送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 家长高兴了,他自己却愁眉苦脸,害起了怕。 因为他担心到了国外,没有父母的照顾,自己将怎样生活?结果得了“出国恐惧症”,最后不得放弃了出国,住进了医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位“不作为”的妈妈,孩子5岁上幼儿园中班时,就放手让孩子独自一人从家去三站远的幼儿园上学;7岁时就能独自乘10个小时的火车去看外地的爷爷和奶奶;并且从那开始每个假期都独自外出看爷爷奶奶或旅游。 这对我们现在家长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可这位妈妈做到了,而且非常的成功,她的一句话可谓至理名言: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其中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家是爱的港湾,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

任何情况下不要对孩子说滚出家门。 一个懂得爱并且珍惜自己的孩子,定能全力以赴的学习,快乐的成长。孩子需要父母以平等、民主尊重的原则去看待他,而不是事事帮他准备齐全、设想周到、剥夺他学习机会的好父母。 新好父母的特质就在于能保持冷静、温和而坚定,并且对孩子保持乐观、肯定的态度。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并不意味着你绝不能脾气失控,而偶尔的挫败、生气激动,乃人之常情不必过于自责。 他们能诚心爱孩子会表达真实的感受,并且了解父母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他们乐于在教养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教”上行下效也,“育”使自己的后代为善。  教育,就是努力的变成一个非教育者。无为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做你自己,然后你的小孩自然变了,变成你理想中的他——他怎么变,都是你理想中的他的样子。

写于2011年7月9号,大女儿入学报到的清晨六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