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your principles | 你的原则造就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经常遇到一些无法很快做出决定的时刻?
比如,原本计划好的下班后去健身,但在离下班半小时的时候,有朋友约晚上一起吃饭,你是该继续保持原计划健身,还是去跟朋友们聚会呢?
比如,现在你手上有10000块钱的自由资金,你是用来进行一次旅行呢还是参加一门对目前阶段会有很大帮助的课程呢?
健身,友情,旅行,充电,这些都是很重要并且对提升生活幸福指数有帮助的事情。区别在于有人很快做出了决定并大步向前,而有人却会一直纠结不已,甚至变成墙头草哪边的风大就往哪边倒。
健身房那边不会有人提醒你取健身,但是你的朋友们会一直轮番给你打电话,于是你就去聚会了。看看朋友圈大家都在晒旅行照片,而且自己今年确实也没有出远门了,那就放松一下吧,于是就开始看旅行攻略了。
一段时间过去之后,你发现你的健身卡根本没用过两次。除了几张摆拍的照片,旅游的记忆也都快要忘光了;而一起办卡同一天进健身房的那个姑娘已经练出腹肌了。当时一起聊天说要报课程学习的小伙伴已经上完课程,开始新的圈子和社交生活了。
是的,变化和差距就是这样一点点累积出来的。而这些都还只是小小的选择,更不用说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甚至跟什么样的人共度此生,这样的决定对人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了。
你有没有深入的认真想过,为什么你当时要做那样的决定呢?或者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决定呢?
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没有好坏之分。同样跟你做一样的选择,也有人会把生活过成另外一种样子。
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你清楚自己的原则吗?或者你很明确地知道你想要的,在乎的,珍惜的是什么吗?
用原则这个词,是因为昨天开始看新生大学的必读书目之一《原则》。加入新生大学其实近半月了,一直没有认真看这几本书。前两天发现社群里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读书会,每一本书都有专门的研习小组,就加入了《原则》小组,也准备开始正式认真研读这本书。
昨天在小伙伴的信息帮助下找到了Principles的原文,欣喜地打印出来。早上上班之前的时间看完了第一部分,很久没有这样一字一句地细细慢读一本书了。惊喜连连。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后来有人把它具体分析后拆解为:价值观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其实是说价值观决定命运。
而我在看完《原则》第一部分后总结为,You are your principles. 你的原则成就/造就你。
之前提到过的很多理论名词,比如价值观,个人哲学体系,生命的全息图(可以参见上一篇文章创造自己的生命全息图),甚至有很多人说的底线,其实都可以归纳到这个Principle里面。
作者Ray Dalio的原文是:
Your values are what you consider important, literally what you “value”. Principles are what allow you to live a life consistent with those values. Principles connect your values to your actions; they are beacons that guide your actions, and help you successfully deal with the laws of reality. It is to your principles that you turn when you face hard choices.
这段话的每一句都让我激动。因为每一句都是一个能够击中我的点。
再回过头去看上面举到的两个例子,在时间安排本来就紧凑的日程中,健身跟朋友聚会发生冲突,我会怎么选呢?
基于Ray对原则的定义,目前阶段在我的生活中我最value的是成长和健康。所以我会选择继续保持原计划,跟朋友们解释原因,下班后去健身房。
同样的,基于我目前阶段最value的是成长和健康,在旅行和充电中,我选择充电,就是去报名学习。
你会发现在自己清楚什么是最value的东西之后,你做选择就不会那么纠结犹豫痛苦了。
这是在做选择前和做选择的阶段,那么做出选择之后呢?原则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继续以上面的例子来分析,同样是健身,有人乐此不疲,恨不得有多一点时间进健身房多练一会儿,我认识很多跑步的人甚至一天不跑步就觉得难受。
而有的人需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去健身:比如办卡了不去太浪费了,比如大家都在健身我也应该健身,比如最近长胖了不健身身材要走样了等等。而且每一次都像完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一样拍照发朋友圈,然后从别人的鼓励和点赞中找到多一点欣慰,觉得也算值了吧。
同样是充电学习,以学英语为例吧,有人每天早起跟读朗读,背单词写作文,不仅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还会主动去看一些扩展资料,研习语法,抓紧机会跟周围的人开口讲英语,每次上课之前都是带着一堆的新问题和体验想要跟老师同学交流。
也有人只在每次要上课之前才会想起翻开教材,匆匆扫一眼之前的笔记,胡乱写一些答案,等着听老师讲解,然后觉得上课也没什么效果,老师讲得是挺有趣但是学不到东西,甚至一段时间之后连去上课都成为了压力,需要通过极大的意志力做很多的思想斗争才可以迈出家门去上课。
通常人们,特别是后一种人,对前一种人的评价是:你真能坚持!你太有决心和毅力了!你执行力真强!要向你学习!
学习什么呢?就是跟着你一起健身一起学英语呗。体现在哪里呢?你去健身房,那我也去。你背单词,我也背,你每天朗读课文,我也读。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很痛苦啊,坚持一段时间后比如工作忙或者身体不适生病了,就很容易找理由中断。
放松一段时间后再看到周围有人在努力或者受到什么刺激后还是会再捡起来的,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坚持和挣扎,中断或者放弃,如此往复。甚至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比如我就不是学英语的料,英语太难了我学不会。
其实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中,除了学习方法之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他们的核心principles,就是他们内心到底最重视最在乎的是什么。明白了核心Principles之后,也就会知道做什么只是表现形式而已。只要围绕真正的核心原则,其实做什么或者怎么做,都是会有成长和进步的,只是快慢早晚而已。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到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对你的意义,以及跟你的核心principles联系起来,导致的很可能是上面的后一种人的情况。
同样是学习英语,有人是出于自己的核心principle是成长,那么学习英语对他来说可以最快时间接触到国际上的专业信息,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新窗口。所以他能做到自主自愿,以及别人认为的刻苦努力。而对于那些只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学英语而参与进来的人,以及想要学习一门新技能获得更好的薪水的人来说,这个过程受外界和环境以及自己内心的影响要大得多。
在现实当中,很多人在乎的都是那些牛人做了什么,一二三四条记下来,然后回家放到自己的to-do-list里面,去做那些牛人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其实很可能这些事情本身都是有意义和有帮助的,只是这些事情未必适合现在的你啊,所以这种只看表面,只跟形式的做法怎么会不痛苦呢?
所以,在看到那些牛人的建议一二三条的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你是发自内心觉得个人成长和追求卓越重要吗?如果你真是这样认为的,那么你必然会不断保持学习的状态,也必然会注意保持健康的状态。从小就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样的话,但是这个“革命”如果对你来说没有那么明确的话,那么这“本钱”也不用太在意。毕竟你不会因为一个月不运动就怎么样。
但是对于一个以成长为目标追求卓越的人来说,身体状态会影响到他每一时每一刻的效能,从而影响到生活和成长的节奏,他会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情,所以坚持健身就太重要了。因此即使没有人监督,他也不需要打卡或者晒朋友圈,他就是会保持健身的节奏。
当然学习和成长原本就不是一个会很舒服的状态,关于学习区舒适区理论也不在此多重述。要想有所成长和进步,就必然要脱离舒适区。但是如果一件事情到了让你痛苦不堪甚至会怀疑自我否定自我的地步,那我想是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情的目的跟你的核心Principles是否契合,以及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
也是最近,看到一段周国平先生的话,是讲述智慧和知识的区别的,大体意思如下:
智慧是自己先获得体验再获得认知。而知识是从外部包括书本和别人那里接受的认识。智慧是把握全局的能力,能够立足全局看局部。而知识是立足局部看局部。你拥有全局的能力(思维视角)和丰富的体验,你就能够在知识面前获得自由。
从笑来老师的文章中不难发现,他讲的东西几乎都是自己实践过的。我想这也是他之所以那么坚定执拗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而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很多时候面对的都是来自外部的认知。这种来自他人或书本的认知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落实到每天的实际行动中进行验证,才能真正纳入你的认知体系,经过反复实践后才能变成你的原则。
这也是我这两年明白的,成年人所有的学习本质上都应该是一种交流,我用我的知识体系也好,原则也好,去跟外界的所有人和理论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中会有共鸣,补充,冲突,这都很好也很正常,然后有分析,思考,验证,过滤,归纳,吸收,成长。然后重新开始另一轮交流。
我想如果保持这样做下去,应该会少一点“明白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诗了。
我是Clare Kuang,行走在IT行业的英语爱好者,项目经理一枚。
读书写字,运动健身,法语画画。
相信积累的力量,踏实践行,和时间做朋友。
一起加油,见证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