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人间草木美在心间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20人  月皎

      《人间草木》的作者汪曾祺。

      草木本身大概是没有感情的,赋予草木感情的是人。行云流水的文字,随心的叙述,能够发现这是一位散发着活力与温和,在生活透露出幽默与乐观,并细心观察和热爱自然的人。他描写的事物都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简洁而深刻,朴实而多彩。通过短短的几分钟阅读,你便可以欣赏到一个个温馨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篇幅简短,内却包含人间丰富情感。

        文章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是人间草木。

      山上的山丹丹和歌里唱的山丹丹不一样,它们每开一朵花便知道自己长了一岁。山丹丹每长大一年,便多开一朵花。

  玉渊潭的老人散步有自己独特的乐趣。一边散步,一边在草地里捡着枸杞子。人是得有这样的心态去生活。那红红的枸杞子,映照着老人,厚道,不贪权贵,甘于淡泊。

    玉渊潭的槐花开了,放蜂人也赶来了。放蜂人五十了,他女人也就三十出头。问女人,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她说北方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有那么简单?女人也许看中,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玉渊潭的槐花落了,放蜂人一家人离开了,浪漫的爱情也会从这一代传至下一代。

        如果你不知道下雨后葡萄真正的样子,去看看吧。那真好看!作者描写它花费了好些词儿,“白的像白玛瑙,红的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作者是很喜欢这些葡萄的,他亲自浇灌,慢慢欣赏。

      在葡萄开花的季节,梨花开了,苹果花也开了。或许在那个季节的某天,作者躺在某个院子里,看着夜空中的月亮,突然联想到了开了的梨花。“人们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在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作者每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大概都会写一首诗,来借此抒怀。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看着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得作者内心软软的,他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只是内心单纯的喜爱。“莲花池外少行人,野点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昆明的雨大概也没什么不同,使得作者尤为喜爱的,记忆深刻的,大概是那天柔软的心情。

        夏天的昆虫,可爱自然。

        祖母首饰盒子里的琥珀扇坠里有一只小黄蜂。琥珀透明,黄蜂清清楚楚,形态如生,好似还活着!这美不是来源于人的创造,而是偶然的形成。美,有时需要的是少一分刻意,多一分偶然。发现美,需要一颗爱美的眼睛。

        故乡的美食永远是最好吃的。

      中国人过去不认识螃蟹,便以为鬼也不认识。沈括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曾有人得疟疾,就把干蟹挂门上。螃蟹的样子很凶恶,也很奇怪,也很滑稽。凶恶和滑稽往往近似。

        作者的家乡在高邮,咸鸭蛋尤为出名。《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描写《腌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小时在语文课本上读到此处,便不由自主的想起咸鸭蛋,想起那绵滑细腻的滋味。咸鸭蛋作为家乡美食的代表,作为家乡的象征,以味蕾的方式存放在作者的舌尖上。当远离故土,生活在异地,再次尝到故乡的美食时,怀念的不仅仅是咸鸭蛋,怀念的也是曾经的人与曾经的事。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感动的,是西南联大的师生故事。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但有时放言月旦,也无所谓。就算有教授在课堂上评论其他教授教授,也不会仔细计较。联大的教授都是很爱才的,“……该生素具创作夙慧。……”“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对学生这样的评价,西南联大的大学教授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而这是今天的大学教授大多没有的。

      作者的老师是沈从文先生。沈先生教写作,认为“要贴到人物来写。”要贴近真识,靠近生活。要有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沈先生会仔细阅,批改读每一位同学的文章;看见好的文章,作品,会主动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上课如要用不易找的资料,会亲自手抄发放给学生。沈先生对学生言传身教,课外比课堂上的影响要大得多。

        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听闻先生讲课有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在这样的课堂上上课,穿一座城,也是值得的。上一堂美的课,感受美的思想,聆听大师的见解,走再多的路也是值得的。

        若说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趣事,应当有“跑警报”。说“跑”,是因为“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跑”,透出从容,风度。有一个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做过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跑警报带金子,必定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

        也有不跑警报的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去炉火口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炸弹就在不远处爆炸,这位郑老兄依旧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跑警报》这一篇,是作者用来反映中国不畏强权,内心丰盈。我们这个民族,生于忧患,拥有着“儒道互补”的精神。而这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我们这种皮实的精神,弹性的精神,陪我们走过了艰难,度过了自己想象不到的苦难。

        有人问,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八年为什么出的人才那么多,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还多?有位作家答:自由。正是如此自由的精神风貌,让我深深的迷恋着那所大学,想象着这所大学曾经的美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