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持枢拆古文:孔文子和孔子的一面之缘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74人  持枢君
《史记》封面

九年,孔文子问兵于仲尼,仲尼不对。

翻译

(卫出公)九年的时候,(卫国大夫)孔文子就军事上的事情问孔子,孔子没有回答他。

解析

史书是一种记录历史事情发生的一言一行的重要法典。两国打仗,或者朝代更替,记录在案,没什么问题。可是,翻开来看。为什么很多是否回答一个人的问题的事件也记录在案呢?

比如:

孔文子问兵于仲尼,仲尼不对。《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

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谁立。”里克不对而退。《史记•晋世家第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诸如此类的,在各大史书中,都有记载。

那么,记录在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这句话是否做答,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深度有多大。


如果这句对话,问出来了,回答和不回答之间,并不会对国家或者未来的走向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一般是不记录在册的。

而记录在册的不作答的问话,基本都符合这样一个大前提:回答了“是”,事件是一个走向,回答了“否”,事件可能是另一个走向。

就本句话来看。孔子是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之所以不作答,只是否定孔文子的动机。

你作为一个在朝官员,在国家太平的时候,问了行兵打仗的事情,要么是国家要有动乱,要么是自己有野心。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人民会承受伤害。所以,孔子不作答就是作答。不作答的深层含义就是:我劝你不要冲动,死了这份心吧。

第二,这句话回答不回答产生的历史价值有多大。


就孔文子来讲,孔子不赞成他的立场,他就会考虑考虑,进而不会兴兵作乱,不会扰民。

而这样的回答,不仅仅在当时具备善的意义,对后世也是有参考价值的(这就是读史使人明智的根源所在):如果哪一位看史书的,看到这里,孔子不回应孔文子的军事行动的想法。再回头来反馈自身,就也会考虑考虑要不要鲁莽行动。


综上,之所以这样的问话的事情也记录在案,不仅仅是体现在当时的对事件走向的影响,还体现在整个事情对后世的纪念和教学意义。

所以,文字也是一种沉默而又强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使用了,善恶只在你一念之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