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记:整合文本怎么整?
11月8日,我有幸观摩了随州教研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展评活动并聆听了重庆教师进修学院的张传书老师的报告《向阅读教学更深处漫溯——谈谈群文阅读的教学建构》。
针对一线教师的困惑,张老师的报告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详细阐释了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确定、文本选择的策略,她的报告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又有详实具体的教学实证,适切有效。
为打破“培训时听听激动,下课后想想感动,回去后一动不动”这样的怪圈,我特地整理了自己在此次报告中感触最深的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定义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二、群文阅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
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应用与创意、评价与反思。
三、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特点:
1、目标性:议题的确定要明确指向一个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且目标要力求可以评价。
2、开放性:议题是开放的,可疑的,有生存的空间可多元理解是学生可以议论并深度参与建构的。
3、统摄性:统领目标,统整文本,统建过程。
如:“魏晋少年风度之真性情”——《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4、适度性:不能过大过小,过深或过浅。
如这些不合适的议题——古人的情怀、走进艺术家、装点文本的助词:着、了。
四、议题的类型
(见图)
五、提取议题的角度
1、人文主题:作者、人物、内容主题、情感、景物、人生认知……
如:“平凡的微光”——《老王》《阿长与<山海经>》《台阶》
2、语文要素:结构、写作技巧、阅读策略、思维、语言、审美……
如:“细节塑造人物”——七下第一单元
六、文本组合
群文阅读的群文是相对于单篇而言的,但群文的群却并非单篇的简单叠加,群文组合的机理是结构化,这是群文阅读最主要的特质,在群文阅读过程中,群文的议题是意义点的核心,围绕议题聚合在一起的文本都必须在议题的属性之内,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议题,形成理解议题的一个有层次性、程序性的认知体系。
——《语文报》
1、指向性:一组文本要指向同一议题,有机融通关联。如:重温经典,再读安徒生——安徒生童话的悲剧美;选文:《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三个文本都是悲剧结局,且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童话的美感。)
2、典型性:群文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议题的特质,是这一个议题最合适的承载体。如:走进苏东坡;选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这三个文本分别从苏轼的人生理想、家庭关系、性格特征等多个角度表现苏轼的人生经历,其中《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可以换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这首作品是表达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也可以包含在家庭关系里。)
3、适切性:文字兼美,难度适中,阅读量适中。
不合适的文本选择:鲁迅笔下的景物描写;《祝福》《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几个文本阅读量都太大了,不合适组合在一起)
综上:群文阅读教学很大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如何整合文本,张老师在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结构性”,文本不应该是简单的叠加和重复,而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结构。文本之间可能是并列关系(文本从不同角度阐释议题)、或者是主辅关系即1+X。她用清晰的表达、大量的实证向我们阐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建构,也就是整体教学中怎么整的问题。这种报告让人听得意犹未尽,还可以再来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