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山龙哥被砍死,被判定正当防卫来谈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如果你点进来看这篇文章,要么是因为自己也在纠结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这个世纪难题,要么是因为关注前些天刷爆朋友圈,被广大民众拍手称快的,昆山龙哥被砍死,作为实施者于海明被判定为正当防卫的事件。
社会我龙哥,人狠话不多。
宝马车车主酒后驾车,因电动车车主于海明无意挡了他的路,就对于海明拳脚相加,并持刀威胁,没想到中途刀掉在地上,被于海明捡起,龙哥看到这情景便叫嚣着车里有枪,要开枪杀了于海明,这一下激怒于海明持刀反杀,最后龙哥毙命。
当时这件事被网上热议的最火的话题是,猜测于海明的行为,会被如何判定。
当最终判定于海明的行为为正当防卫的时候,微博、朋友圈都刷爆了,都在呐喊:干得漂亮!
前些天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也火的不行。这个电视剧之所以火,也有类似的原因。
女主魏璎珞,出身非常普通。却不能容忍任何人的欺辱,无论是最阴险狠毒的小人,还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皇上和皇贵妃,只要让女主魏璎珞感受到不公平,女主一定勇敢讨伐,并最终都能讨回来。
从昆山龙哥被砍死,被判定正当防卫来谈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看过电视剧的人一定对魏璎珞和尔晴互扇巴掌的这个片段印象深刻,这一段我竟然也看了好几遍(害羞)。
我们为于海明的结局拍手称快,对魏璎珞的人设羡慕不已。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像这两位一样,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有勇气反击,并且在反击之后,能有一个好的,应该有的结局。仿佛在他们身上,才能够发现我们普通人该有,却难有的尊严。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根据相关官方提供的数据,一百起刑事案件以正当防卫为由要求轻判的案件中,只有四起案件被判定为正当防卫。百分之4的成功率。我劝大家还是要理智啊!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人欺负,所以都纷纷教育子女:被欺负了,一定要打回去。
说让孩子一定要打回去,家长的出发点是教孩子自保。
就像魏璎珞的那句经典的台词:人心存良善,更应懂自保。
但关键问题来了,什么是自保?怎样才做到了自保。
像魏璎珞一样有仇必报?如果这仇说报就报了,自然是好的。但是即使宫廷偶像剧的女主魏璎珞,在电视剧里每一个仇报的也是处处用险招,稍不留神就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孩子之间的恩怨,自然无关生命,但是对他们的幼小心灵来说,和其他小朋友的每一次小摩擦,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天崩地裂。
所以家长切忌粗略了解,草率指导。
前些天和朋友一家三口吃饭。朋友孩子四岁,在家是霸王,在幼儿园是绵羊。
朋友苦恼的小声和我说,孩子被小朋友打,只会站那发愣,不会还手。怎么教都不会还手。
我问,你有没有问她,为什么不听妈妈的,不还手。
答,孩子说了,害怕小朋友被打疼。
我问,那你怎么说的。
答,那他打你你就不疼了!
这样的对话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咱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孩子说的“害怕小朋友被打疼”的话语背后,还有孩子什么内心活动在表达。
第一,说明这个孩子会第一时间体察别人的情绪,这是个难得的优点。说明她在思考。
有的人心里一有不爽,立马动手,那是情绪先行。当你问他为什么动手的时候,他会自己也搞不清状况。情绪总是走在思考前面,是很可怕的。
第二,说明孩子认为还手了,事情无法得到解决。孩子说的“害怕小朋友被打疼”,其实有更多的问题,希望妈妈帮她解决。
那就是:
如果小朋友被打疼了哭了怎么办?
老师看到他哭批评我了怎么办?
如果我辩解说是他先打的我,老师不相信怎么办?
老师即使相信我了,可是小朋友又非要说他没打我怎么办?
即使他没哭,他生气了又打我怎么办?
我还要再打他第二次吗?
他第三次打我,我还要再打第三次吗?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如果他力气比我大,打的我更疼了,我还要咬牙继续反击吗?
如果扭打起来我打不过他怎么办?
......
你不要以为我突然变唐僧,你更不要以为小孩子不可能想这么多,讲真,小孩子在很多时候想的比我们要多,比我们想的要细。
我想到的这些只是我看到的孩子已经表达出来的担忧和恐惧,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于海明手拿刀挥起来的时候,内心已经决定要和对方同归于尽了。
魏璎珞任何一出怼天怼地的戏码,也都已经在内心把下一步,甚至下下一步的做法,以及各种结果如何应对,考虑的清清楚楚了。
而你只教孩子要打回去,而孩子的那么多考虑可能也问过你,但你其实很清楚自己都想不清楚那些“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办,对吗?
所以,简单的教导孩子要打回去,其实是完全没效果的。
当你不能全面的帮孩子想好所有可能性的策略,就请你停止教孩子“一定要打回去”这样简单粗暴的办法。
因为那样你只会让你的孩子处于更加的纠结与难堪的境遇。
我们班里,曾经有个女孩,有着典型的“软妹子”的气质。说话不紧不慢,轻轻柔柔。动作轻盈,心思细腻敏感。和老师不经意的对视,就会让她咬唇紧张起来。
有一次,她来告状:老师,***打我。我问:他怎么打你的?她说:我在那站着,他从我旁边过,打我胳膊。
我低头看她的胳膊,看起来没事,再扭头看了看远处的“嫌疑犯”,此刻正热火朝天的和旁边的小朋友聊的起劲,还时不时的兴奋的比划各种动作。
我笑了,一边给她揉揉胳膊,一边和女孩说:我猜他应该是不小心碰到你了,不过,你打算怎么办呢。
女孩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看着那个男生。我揉了一会松开手后,女孩缓缓的走到碰她的男孩旁边。
我知道,看来她认为我的反应并不让她满意,所以她要用她的方式采取措施。因为我对这两个孩子的个性很了解,他们都非常文静,决不会发生大的肢体冲突,所以我就远远的默默观察。
女孩站在男孩旁边,一动不动,也不说话。足足有一分钟,因为背对着我,我看不到她的表情,但是我能想象她一定嘴唇紧闭,很紧张。
这一分钟,男孩压根没有感觉到旁边她的存在,还在兴奋的和另一个男生聊的起劲。
慢慢的,女孩抬起右手,松松的小拳头,轻柔柔的弹在男孩的左臂上,动作轻柔的,男孩回了两次头才反应过来,然后一脸嫌弃又不耐烦的对女孩说:干什么!
女孩没说话,男孩也不等女孩回答,就又扭过去投入到令人兴奋的话题去了。好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
女孩转过身,走出教室,一脸轻松的样子,好像完成了重要使命一样。
女孩这一系列的反应让我觉得很有趣,我笑着问她:是不是妈妈说过,别人打你了,你一定要打回去。
我印象很深刻,孩子扬了扬骄傲的下巴,重重的点了一下头,并认真的说了声:恩!然后就一身轻松的跳开了。
如果所谓的反抗只是为了反抗本身,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呢?!
有人会问,如果有人欺负孩子了,难道不让孩子还手吗?或者挨揍了也不反抗吗?
我也不赞成,我不赞成的关键点是教孩子是该还手还是不该还手。
对于这个话题其实我不止一次的分享我的想法:遇到为人处世方面的事情,我们要做的,要简化成两件事。
第一:时刻掌握最前沿、最全面的孩子的情况,包括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尽可能清晰的情况,和内心深处的所有想法。
做到这一点,可以在事态发展到以孩子的能力无法解决的关键时刻,大人及时的介入,以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这一点完全能够通过耐心倾听孩子说话获得。
第二:尽可能的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鼓励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选择,想了一种办法行不通,再想第二种办法。尽可能不教她。
很多家长觉得做到第一条很容易,而且认为自己也一直这么做的,其实不尽然。
就比如刚刚我朋友讲的她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其实是一次孩子将内心想法对家长的倾诉的过程,最后却招来家长的质问和否认,这么一来,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质问而心生气馁:“自己的想法好像哪里错了,竟然让妈妈那么生气。”
此刻孩子的挫败感完全占据了内心,哪里还有心情和注意力放在解决(小朋友打我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本身呢?
所以一般这样的对话导致的结局会是:妈妈因为着急孩子的思想会让孩子以后吃大亏,而气的不行数落孩子,而孩子由开始的寻求帮助的姿态,因为家长的指责和否认,急速变成抗拒帮助的心理,并以气鼓鼓的顶嘴来讨回尊严,并以此结束话题。
其实不敢还手的孩子内心的这么多考虑,都引向一个目的:我是否能为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我采取了一种措施以后是否会有一个自己期望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尽可能的不要教孩子。因为我们教了她的一种方式,没办法把这种方式的所有结果都全部预料到。
我们都不是魏璎珞。
另外,当我们教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希望他们听我们的话,但完全一样的事件不会发生两次,她听我们的话成功了一次,如果第二次不成功了又要我们教她别的方法,她会因此形成依赖,变成习惯。小时候听父母话,长大了听领导话,听伴侣话,听朋友话,谁的话都听。却没有分辨好领导,选择对的朋友,好伴侣的能力,也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再者说,我们要清楚一点,我们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一定还有待提高,有什么资格去指导一张白纸,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孩子也许无需我们指导,反而会比我们处理的更好呢?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这样问你:妈妈,这几天,隔壁班有个高个子男孩,每次见到我,都要拍我头,我很害怕,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你可以说:听起来很严重,来,咱们一起想想办法,你先说说看,我想你应该也想过一些办法吧?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说:妈妈,最近几天坐我后面的一个男生一下课就扯我辫子,好几次我感觉脖子都要断了。我严肃警告他好几次了他还是扯,快把我气死了,我真想狠狠的踢他一脚。
你可以说:这孩子太过分了,我支持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