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爱之思青春

《狗十三》:无法安放的少女时代

2018-12-17  本文已影响5人  459edb8ece98

在我的生命中,我想给予他人(尤其是我爱的人)最好的东西是应对现实、实现愿望的能力。——瑞•达利欧《原则》

我从很小开始就很懂得察言观色,第一个教会我看大人脸色的是爸。

判断方法再简单不过,成绩好就行了。可做起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期末考试拿了奖状回家,整个假期家里气氛都会不错,反之,家里就成了世界大战前的半尔干半岛火药桶,处处火星弥漫,内战一点即燃。

朋友都觉得我奇葩,不爱放假,一到放假就愁眉苦脸,寒暑假多好玩!

放假前总有期末考试,我这边城门失火,我们家甚至可能连年过不好。

我不愿意成为那样的罪人。

后来,我就去观察别人,亲戚家的孩子,邻居家的,我的朋友和同学,发现周围大多数爸妈都是一样的,矛盾点主要在学业功课上,动辄打骂惩戒的也有,但也不一样,数我爸最狠心最无情,说翻脸就翻脸,持续几个月不爱搭理我。相比较我妈“念书念不好就做点别的”,我爸硬逼着我拿名次,软硬兼施。

我爸知道我要什么,他对我最有法子。

所以,我在少女时期,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感觉沮丧。看了不计其数的小说和电影,都讲亲情最伟大最无私,哦,原来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

没办法,既然有条件的爱也想要,那就只能努力满足,勉强得到总也凑数。

如履薄冰,功课倒是越来越好。高考后,我去了喜欢的城市念大学,还读了不错的研究生。外人总羡慕,恭维我爸家教有方。

我也终于做了一回别人家的孩子。

我爸很是洋洋自得,我倒没有像他一样值得开心的理由,同龄人怀念的美好少年时光,不像我的,既晦涩灰暗,又艰难重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已经很难能可贵。如果拍成电影,我想电影名可以是《我打怪升级的少女时代》。

没有谈过恋爱,没有翻墙出去泡吧,灰头土脸从不晓打扮,真的是一点也不梦幻一点也不酷炫的少女时代啊。

追根究底,大多是因为我爸吧,要是他对我能宠爱一点,放养一点,我也不至于有那样不愿意记起的少年记忆。

这样的想法在我心里憋了好多年。


工作之后才有了一些肆无忌惮的自由,有点钱,有点时间,就去爬山玩水。有一次徒步上黄山,两三天内就走了一个马拉松,险峰处风景才最美,我极累也极畅快,发朋友圈,说将来一定要带我的孩子来体会登山的辛苦和回报,有朋友在下面留言,说我毅力了得,将来也肯定是个铁面无情的妈妈。

我有点楞,想起以前考研复习、通宵剪片子、做ppt,还有现在一再坚持的夜跑,就有人跟我说女孩子不要对自己下手那么狠,差不多就可以了,把自己搞成女强人是没人会喜欢的。

只有我爸喜欢。不过他老了,自然管不了那么多,我可以尽情做自己,再也不用被他约束,工作也好,恋爱也罢,未来有大把时间我都可以自己做主。

像一头冲出迷雾森林在春天的草地上撒欢的麋鹿,我开心了好长时间。

可渐渐的,我就不那么开心了,看展看剧交朋友,游湖听海等日出,美好的回忆来的容易,却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和满足。

我常常会想到,高考之后那个电话查分的中午,我们那一届文科班几百人我是唯一一个超出一本分数线近四十分的,我爸喜极而泣,我也难得感受到天道酬勤的公平和满足。还有之后考研,实习,找工作等,但凡历经辛苦,都是刻骨铭心。

《原则》一书里经常提到的两个词,一个是“痛苦”,一个是“进化”。在作者达利欧看来,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就不会成长,自然不能进化,而人最根本的意义,就是不断进化。

我们天生想要进化,而我们追逐的其他东西尽管美好,却不能维持我们的快乐,这一认识帮助我专注于我的目标:不断进化,为整体进化贡献绵薄之力。虽然我们不喜欢痛苦,但自然的一切创造皆有目的,所以自然让我们痛苦是有意图的。那么意图是什么?痛苦让我们警醒,帮助我们进步。——《原则》瑞•达利欧

我极为认同。

我爸没读过《原则》,达利欧是谁他都不知道,只是根据作为父亲的野蛮直觉,他未必不知道这条路我走得艰难,还是要用他万年不受待见的方式的强行施加给我,勒令完成。

时隔多年,我终于释怀。


前不久有位校长讲了一段话,朋友圈很多家长转发。大意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搞好成绩,念书不好的孩子是来报父母恩的,尊重孩子的差异,不要急,慢慢养。

充满温情和理解,没有人不喜欢退路,尤其是苦大仇深的中国式的家长。

讲真,在中国当家长还挺难的。

大多三四十岁,上班族,防油腻、防衰老、防失业,伺候完领导、客户、合作伙伴,回到家还有老人孩子要照顾,走到哪里都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对付不省心的青春期的小朋友最让人抓狂。

不能打骂,好好说话也免不了有代沟。现在的小朋友都很有个性,极聪明,还很酷,哪里好应付。我们同事聚会一坐下来大家聊的都是孩子,大多一脸无奈又甜蜜的表情,小朋友偶尔体谅家长辛苦的一句话,一杯茶,都是可以被拿出来感动到发朋友圈的。

想想也真的是心酸。这段时间,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隔了五年终于上映,我硬着头皮坐到电影放映结束完,一个人从电影院走出来,冬天下雨的夜晚凉飕飕的,我被拉回到很久没有回忆起的年少时光。

我们都有过那样的13岁吧,就像电影里13岁的李玩一样。穿一身宽大校服,其貌不扬,赶一场场模拟考,孤僻沉默,陪伴自己的只有年老的祖父母,一条狗,和一个前一秒钟还在拳打脚踢、下一秒就变身温情家长的父亲。

后来有人问电影怎么样,我说家长可以去看一看。

家长其实都更在电影里能找到自己。

两代人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立场相处,是像李玩的爸爸一样,爱之深,责之切,还是顺其自然,尊重个性,就像之前那位风靡朋友圈的校长说的那样,要慢慢养。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电影结局还算圆满,李玩和爸爸相互和解,彼此之间更懂得,也更珍惜。

所以我猜测,那些在朋友圈赞同那位校长的家长们,肯定还是会陪孩子写作业到很晚,辅导班也是一个不拉的。

是啊,就连大人都贪图安逸享乐,能指望正值好动年纪的小朋友能顺其自然的培养苦读乐趣?

别傻了。


试想过多年以后我的孩子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长大,我想他一定跟我一样,会辛苦,会痛苦,但是我能允诺他的是,付出之后的巨大快乐和满足。

反之,如果听之任之,让他随意生长,成为野花杂草?可见,顺其自然是多可怕的一个词。

所以,兴趣班要学,而且得学精学好,年级前几名的位置不能拉,拉了就得请家教上辅导班会更辛苦。我走过的路,统统都要我的孩子再走一遍。

我建议大家都做这样的父母。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