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4 晴 周日 千家诗注析 答丁元珍 欧阳修

2024-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锦山阁

答丁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①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菊,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②。

曾是洛阳花下客③,

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①山城——泛指丁元珍住处的城,据载此诗作于三峡,则可认为是指白帝城,但与诗的内容不一致。

②物华——对时令气候景色的总印象。

③花下客——比喻曾在洛阳做官。唐时宫廷多植花柳,故前录的应制诗有“花迎剑珮”,“柳扶旌旗”之句,朝见皇帝时,行礼之后,有些官员退立花柳之下以备问对。

【讲析】

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代庐陵人,谥文忠。宋代的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有名的诗人。

首联喻丁元珍受贬谪的问题还没得到平反落实,所以“春风不到”,还“未见花”。次联比喻只要身体健在,如雪中之橘,终会有转机,如惊笋抽芽。三联转入就友人“思乡”和对时节的感慨发表意见说:这是很自然的。四联再转照应首联,虽然“二月未见花”,也不过时间的早迟,曾经沾受过朝廷的恩德,在洛阳做过官,现在改正贬谪处分纵然迟一点,也用不着过多的抱怨忧愁。

这首诗是回答友人丁元珍贬居边城小邑后的来信,慰勉友人“守身待时”的诗。

《西清诗话》云,诗人自己很欣赏首联二句,曾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接着诗话的作者说:“文意难评如此:要当着意详味之耳。”此联首句的“疑”字更见精神,使用肯定语气则呆滞,也无法映带全诗,今用一“疑”字,则诗人之犹豫徘徊,对这样的时代竟会有这样的事情,欲说不说,欲咽不咽的情态活现纸上)对友人对朝廷双方兼顾,并且使以后各种推想之词,都可从“疑”字生发。这两句在章法上为句间倒装。本是“未见花”才“疑”春风不到天涯,今先提出“春风疑不到天涯”,下再以“二月山城未见花”补叙这一“疑”字之由来,如果疑而有定,则边城春1之寂寞凄凉,官况之萧条,羁旅之穷愁,情态之潦倒,皆但含在此句之中,故“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全诗除第三联以白描手法刻画形象外,其余各联皆用比喻手法。贴切工稳,不露痕迹,情景交融。而全诗的结构于波澜起伏照应中表达同情、安慰、勉励的真挚感情。首联不仅了元珍自春风不到天涯永远被遗弃的感觉,作者亦有春风不到天涯的怀疑,这是有同感以安慰友人,但处境不同,疑与不疑程度不同,以悲怜之情引起。颔联慰其虽有残雪的压抑,但身子尚在,并且春已来了,也许暗中在考虑解决您的问题了,文气一扬。颈联再转述友人闻雁思乡,写秋冬凄苦,新年感物,春风未到的感情;诗人不著一字,但言外之意,是安慰同情,等于说:这并不奇怪,据你的处境有这些想法是很自然的,文气一抑。尾联又象批评又给予慰勉:曾经是洛阳花下的客嘛, “野芳”晚一点又何必过分计较呢?以乐观作结,文气又一扬。经过这样一番布置,友人的失望,诗人的慰勉等感情都形象地浮现在读者面前了。

这首劝慰友人的诗,由于情真意切,形象生动贴切,音律对仗也出色,故传为名篇。尤其是诗的主题积极向前看,能给蒙受冤情的人以信念和力量,当代的读者也会喜欢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