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长安往事———一个地方史的宏观视野

轿子的故事

2017-06-01  本文已影响18人  终南山故事

一、轿子的出现

在考古发掘的材料中,时常会发现马车的形象。

洛阳的市中心的天子六驾博物馆里就有东周时期的“天子六驾”。秦兵马俑博物馆里面展出有秦始皇出行时候乘坐的青铜车模型。在汉代、魏晋南北朝的画像石、壁画上多有车马出行的场景。唐代时候,骑马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

唐代以前,中国人都是以马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近一千年以来,一切都在默默的发生着变化。原本由皇帝和高级贵族无聊时候享用的肩舆或辇重新改造而成的轿子,出现在了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吵杂的闹市里。

二、奇异的一幕

17世纪时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的年代,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踏上了快车道。西方的轿子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安装了弹簧的马车。与此同时,中国的轿子不但没有废弃,反而开始制度化,有了所谓的二人小轿、四人小轿、八人大轿等等,坐轿子成了身份的象征。

这样,便出现了地球上奇异的一幕:当中国的贵族和官僚坐在小轿上慢慢的前进的时候,欧洲的商人、异教徒、思想家、文化家等等开始在欧洲大陆上风驰电掣的来回往复。

当然,那时的中国国土已经足够辽阔,文化已经圆满,一切都很好,不需要再想汉代那时候急行;而在西方,不急行就要落后,不急行就要失去一切。

三、和睦的场景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到中国,坐过中国的轿子。他回国后如此回忆:“我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几个人坐在轿子里,被抬过山丘,道路崎岖难行,轿夫非常的辛苦。到了山顶后,我们停下来十分钟,让他们休息一会儿。轿夫们立刻并排坐下来了,抽出他们的烟袋来,又说又笑,好像一点忧愁都没有似的。”

这是多么和睦的场景,坐轿的人在享受了山顶风光的同时却避免了艰难的跋涉之苦,而轿夫虽然辛苦,可也有微笑,两得其乐。

罗素大很惊讶,因为他认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处于类似的情况,绝不会像中国轿夫这般乐观而顺从。但罗素或许不知道,轿夫的“笑容”乃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的“结晶”。

如果西方人一直未侵略中国,那么中国国内是多么“和睦”呀!坐轿的舒服,抬轿的顺从,还有笑容。然而,这种“笑容”并非中国人历来如此。

   春秋时候,御手也是为主子效力的,却能够表达自己的不满。公元前607年,宋国和郑国交战的前一天晚上,宋国主帅华元犒赏三军酒肉,唯独没有他的御手的份。御手愤愤不平,在第二天的战斗中直接驾车冲向郑军阵营,主帅急忙喊停,御手却冷笑道:“昨晚你说了算,今天我说了算。”交谈之间,战车已经冲进了敌营,华元被俘,宋军大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