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改变轨迹

2017-08-26  本文已影响374人  媛来宥汐是穆锦呀呀呀呀呀呀

从喜马拉雅第一次了解罗胖的《罗辑思维》到成为《得到》的忠实用户;

从专栏订阅后简单的阅读到加入007群体之后写作的实践;

从熬夜晚睡的起床困难户到如今早睡早起、运动冥想的身体力行者…

谈成长,觉得自己还不够格,毕竟短短一年多,我依然还是原来那个我,没有成长为传说中的各种高大上。可我已然不是原来的那个我,变化已经发生。

变 化 1—— 行 为

听 → 写

之所以会通过喜马拉雅接触到《罗辑思维》,只是冥冥感觉应该多开阔下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多听听大咖们的见识,利用下暗时间(洗漱,上下班,坐车等零碎时间)了解点新事物,殊不知这初期的小念想重塑了现在的我。

虽然一开始只是利用闲散时间随便听听,但是到推出《得到》APP便立马成为其忠实用户。我从最初的音频学习到一有空闲就阅读专栏内容,而这时,我依然只停留在听和阅读的层面。直到一个偶然机会看到笑来老师专栏下面的留言,知道有007这样一个大家抱团坚持写作的群体,于是当天就报名加入,至于自己会不会坚持写七年,七年之后是否会站在南极雪原上,我当时还真是没怎么当真,仅仅体验一把而已。

没想到的是,自5月份加入以来至今3个月的时间,我不但坚持了下来,完成累计四万多字的写作,还通过007这个平台接触到大量优秀的人,不但学会了思维导图工具的使用,还链接到同城和我一样有着学习热情的伙伴们,最重要的是,我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如今的写作不再是完成任务似的挤牙膏,而是酣畅淋漓的自我梳理和表达。

熬夜赖床 → 早睡早起

我的一贯主张:“懒觉是对假期最起码的尊重”,工作日的早起也是我的一大折磨。由于晚起逐渐养成的熬夜恶习,甚至后期发展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第二天昏昏沉沉,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修整没几天后又重蹈覆辙,陷落在追剧的深渊里无法自拔。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依然无法到点就关机。

我最大的幸运便是加入007之后第一个月遇到的值月组长——“龚少”(一位资深时间管理教练)

在他的带动下我加入到早起打卡的队伍里,虽然一开始反复了几次,断断续续没能每天完成,但到现在近3个月的尝试,我逐步养成早起的行为习惯,用早起倒逼早睡,我现在也能在11点之前进入睡眠。

早起对我最大的影响,便是一大早就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让我一整天都处于愉悦的状态。由于早睡,按时遵循人体排毒时间,我原来各种不好的身体症状都有了显著改善:皮肤明显变好,既不怎么掉发,脸上也不长痘痘了。

可见,再昂贵的化妆品,再奇效的治疗方案都抵不过的简简单单的“今日觉今日睡”!

每天的晨间日记,除了让我欣慰于昨天的早起成就感,也让我活在对未来的憧憬当中,更让我有了反思自己和修正Bug的难得机会。

心烦意乱 → 运动、冥想

“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读书不多。”

对这句话的深表认同来自于我深刻体会到的胡思乱想给自己带来的强大负作用。无意识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不但自己精神状态糟糕,常常还会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打扰。通过《精力管理》一书我重新开始制定了自己的运动计划。

另外,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冥想这个理念之后,我也开始尝试每天睡前冥想。

目前为止我最大的收获便是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原来困扰我已久的失眠,如今不药而愈,看着那一盒盒即将过期的安神补脑液,不但不心疼反而无比喜悦。至于冥想能够开启元认知能力,锻炼自己的专注力,甚至是培养自己意识不被杏仁核绑架的控制力,我目前仍未到达那么高的境界,但心情好和睡眠佳已经是冥想送给我最棒也最实用的礼物了。

焦虑自责 → 重新学习

一直以来,英语是我最大的痛点,无论是高考的失利,还是国外旅游时的“呆若木鸡”。每每由于英语能力不佳导致的失落我都会归因于上学时对英语的不用功,然后产生满满的自责以及莫名的焦虑,可我从未认真想过自己开始重头学习。

直到看到笑来老师专栏再次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看到007的战友零基础重新学习英语的事例,我才决定不再把时间荒废在自责和焦虑中,重新每天开始背单词、练口语,哪怕只是为了将来去到不同国家能自如的和外国友人聊天。

而在重新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收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大惊喜,便是改变自己喜好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摄影素养和音乐鉴赏力。在英语趣配音app的口语练习中,我尝试过动漫,美剧,广告,纪录片的配音,几百个作品下来,我学会了《地球脉动》拍摄不同场景下的画面构图和光影色彩的搭配,通过背景交响乐的不同剪辑渲染出动物们的各种情绪;配音的同时领略到各类广告的设计和创意、精致细节的呈现、不同品牌彰显的不同生活理念等等。我渐渐对广告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开始喜欢观看各种各样的纪录片,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只知道追剧。

变 化 2—— 思 想

机械听从 → 独立思考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乖”孩子,我也是一直被这样夸大的,“听话”是被表扬的一个重要特质。

小时候大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所以父母夸我省心;上学之后,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我也就成为了老师口中的“好学生”;工作之后,领导怎么安排我就怎么顺从,也很好“管”。

直到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阅读和收听音频之后,同样的一件事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之后,我逐渐有了自己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再是原来“别人说好我就认同,别人说不好我就敬而远之”的态度。而经过独立思考后,开始学着从不同角度看待同样一件事情时,我有了自己的思维框架和判断,并从此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别人评价如何,我都重新独立分析“是否客观?优势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如果不好,有没有可能往事态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全是优点,有没有潜在的风险?”等等。

只有像剥洋葱那样一层层撕开原来的表皮,你才会看清它有心无心。

单维意识 → 多元分析

原来的我属于典型的一元思维模式,小时候看电视剧我都会问爸爸那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就不能做坏事,一旦被我认为是坏人那就十恶不赦。

直到自己重新理解了魔鬼经济学里的几个案例之后重新审视:

出发点好的事情最终也会酿成大祸,比如从禁止堕胎到堕胎合法化之后犯罪率的降低;

眼前的灾难很有可能带来新的契机,比如黑死病肆虐欧洲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却也同样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任何事情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单一因素造成的结果,而是经年累月不同事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事实呈现。当把时间的跨度拉长,把空间的联系多样化,不再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之事,用宏观的上帝视角纵观全局,你也才会看清:

原来以为的好事,很有可能酿出惨剧。

原来以为的灾难性打击,也许正是你重新步入新世界的机遇。

当学会用发展、动态、多元的思维方式审视问题时,你才有可能获得别人无法觉察的洞见,透析事物深层次的内涵以及那鲜为人知的隐秘关联。

锻造出的那颗通透玲珑心必将还你一个恢弘大气、慈怀悲悯的人生见地。

恐惧风险 → 理财投资

听过一轮轮股灾酿成的一场场人间悲剧,对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的恐惧让我从未真正了解过什么是价值投资,更何谈涉足。之前自己的钱除了无端挥霍之外,剩下的就是存银行,最多买点银行推荐的理财产品。

但通过李笑来、吴军,王烁、王煜全等多位老师专栏的洗礼后:

我明白了投资的刚需是避险,投机的本质却是在冒险

认同了留出一部分闲置资金判无期徒刑作为投资的理念。

梳理了自己的投资需求是溢价跑赢通胀而非投入全部身家靠股市投机翻盘博大

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自认为全面的投资配置方案,从股票基金到黄金外汇,从保险到个人技能的学习投资等等,从此开启了我的理财投资之路。

静态短视 → 长远规划

当自己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之后,便不再是原来那个短视的鼠目了。

跟着专栏里的学习打磨出一个个全新的概念指导生活、应用实践之后,看似没发生那种一夜成名或者瞬间暴富之类的桥段,但很多观念的颠覆所引起选择的不同,通过日积月累的复利效应,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相比绝对焕然一新,我对此深信不疑。

暂不谈十年,仅仅现在的三个月,重塑习惯之后的我元气满满,着力于重要的事,平衡好紧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是将来的一大笔财富,并且任何人都拿不走,伴随终身。

当自己学会用动态发展的思路对未来做出长远规划时,我做出的最有价值的决定,便是选择投资自己的健康与大脑。

变 化 3—— 心 态

浮躁 → 静悦

前几年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处于各种焦虑中,浮躁的心态变得平时做事情时往往不做心慌,多做多错。心越是静不下来越是着急,反而越容易出问题,莫名陷入一种上班焦急下班焦虑的恶性循环中。不论是专注力还是思维的创造性都有障碍,仿佛一口即将枯竭的井,看得到事态发展下去的恶果却无能为力。

然而通过新尝试而引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产生的涟漪效应很快让我进入了正循环。

身体机能步入正轨后储蓄的精力让每天工作量的完成游刃有余,逐渐建立的冥想和反思机制让我回观自身存在的不足,专注力的回归让我慢慢从原来的心烦意乱进入到张弛有度的节奏里。每天这种“淡淡的喜悦”增加了白天血清素的分泌,夜晚也就有足够的褪黑素来保证自己的睡眠质量。

优越感 → 包容心

由于感觉到自己每天坚持学习,初期的内心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对知识的焦虑感觉到时间明显不够用的情况后,看到消磨时间的人就特别容易没有耐心,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轻慢的态度。

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学习和践行的不断深入,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态度,想清楚了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时间花销,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别,而我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选择。我在阅读和写作中收获的充实并不比别人打游戏刷网页有多高级,乐趣对于每个人是一样的,从自己的选择活动中获得满足感是每个人的权利。随意去评判阅读、学习、写作是高级趣味,游戏、闲聊、淘宝是低级趣味,这种差别化的价值排序只是个人选择,不是对每个人的硬性要求。我之前的行为态度非常不公允。

除此之外,迭代认知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阅读学习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更高效的工具,不都是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充满弹性更有张力吗?当你自认为拥有了更高维度的视角后,难道不应该用更包容更谦逊的心态去面对依然处于混沌状态、心绪不够清朗的小伙伴吗?

表现型人格 → 学习型人格

之前的自己属于特别爱表现、特别喜欢发朋友圈的人,吃到什么好吃的,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全部都要公之于众,仿佛哪天没发就没有存在感似的,生怕时间长了就会被大家遗忘,走火入魔的时候还会为了发朋友圈而去做一件事,却并非真正享受那件事本身。细思下来,之前的自己就属于表现型人格。

如今的我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生活里,活在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中,哪儿还有多余的时间顾虑要不要发朋友圈,有没有人给我评论等等。把焦点集中在每天的所观、所听、所学、所思,时间依然觉得不够用,分秒必争。没有原来那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回到自己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面打磨自己。

至于是否会被朋友们遗忘,并不是看你在大家面前刷多少次吃喝玩乐,而是看你能否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为其提供价值。所谓的存在感,取决于每个人自身实力和所拥有的资源,而非简单重复的朋友圈出现频率。

后记

短短几个月的尝试,虽谈不上脱胎换骨,但重塑之后的生活作息让我受益匪浅,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我只希望我的变化能够引起你哪怕一丢丢的兴趣,让你产生重塑习惯的一丝丝念想,愿意去尝试,跨出最初的那一小步!

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我也期待着你能和我一起,在静悦的时光里享受生命的张力!

我的改变轨迹 我的改变轨迹 我的改变轨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