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中国民营企业的先天宿命与后天突围
原罪,这个词出自于圣经。圣经用两个字描述人类的罪恶。第一个是罪性,又称原罪,英文是:sin,是单数的,不可数的,指内住在人里面、性情里的罪。第二个是罪行,英文是:sins,是复数的,指由性情里的罪行在外面的罪恶行为,是一件一件可数的。圣经认为,在人的有生之年,外面的罪行是有可能去除的,但里面的罪性只能抑制,不可能根除。本文论到的原罪,是指sin,单数的、内在的罪。
中国民营企业的原罪,是在于它的出生。圣经说,人类的始祖亚当本来是无罪的,由于吃了撒旦误导的知识善恶树之果,因此原罪、罪性就进入到人的心中。从此以后,人类是生在罪中,活在罪中,最后死在罪中。中国民营企业,从出生起,就生在罪中。罪就是有了不该有的好处。盗贼就是拥有了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所以变成了罪人。中国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拿了公有制下原本属于国有企业的东西,这个就是它的原罪。好处你是拿到了,原罪也就跟着来了。你拿的越多,原罪就越多。公有制下一切的制度设计、意识形态设计、法律设计,无一不在定义你为罪人。你拿的越多,这些律法和规则能定罪你的地方就越多。为什么?因为当代中国整套的制度和法律设计,本来就不是为了代表私有制的私营企业设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原住民,是众王子,制度是为他们设计的,但民营企业完全是个闯入者,是个野蛮人。闯入者的身份和行为特征,就已经决定了和家里原有的规则起冲突。这个冲突是两种经济成分的冲突,是两种文化特质的冲突,甚至是两种文明的冲突。这个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调和的。假如两者继续存在并一直寻求存在,那么民营企业的命运只能是在更大的让步和妥协中共存。
所以,本文的关键词是:原罪,妥协,共存。
罪恶感,往往伴随着负疚感。有一个东西不是你的,现在却在你这里,这个叫罪,而你对这个事实感到愧疚,这个叫罪恶感。中国制度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其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公有制的特征就是一切国有,私人一无所有。说白了:国家是大富翁,个人是穷光蛋。而民营企业就是私营企业,其本质是私有制。但公有制的整个政治制度、社会机制、法律规则、组织方式、交易方式、产权设计,都不是针对私有制下的私营企业和自由市场经济而设计的。就像你爸爸很穷早逝,一个富豪路过可怜你,把你给领养了。但富豪家里一切的设计、规矩、谈吐、来客与场合对你来说都很陌生。你感到浑身不自在,玩不转,鸡皮疙瘩,不知所从。同时,亲戚与来客的眼光,仿佛都在暗示你:要记住你不是人家亲生的,你只是寄居在一个好心人家里。虽然人家说愿意与你分享,但你要表现出感恩戴德,还要有高尚的负疚感。千万不要跟当家的亲生儿子争东西,抢饭碗。父亲一定会保护自己亲身儿子的利益。所以,带着感恩情和负疚感活在一个好心人的家里,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宿命。
此处响起崔健的音乐: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民营企业的初级目标是什么?个人致富。民营企业家的中级目标是什么?人格独立。民营企业家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社会使命。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一定是建立在个人成功致富的基础上。企业家精神,意义在于践行社会的责任和肩负进步的使命。只有企业家自己致富了,在生存上不依赖于他人而存在时,才有可能背负社会的公共使命。靠别人施舍、看别人脸色过日子的,不可能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更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社会担当。历史上,每一次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行动,都是独立的灵魂自主做出来的。
民营企业的目标乃是追求个人独立:通过财富自立达到精神独立。但可悲的是,民营企业作为私有制的亲生儿子,却诞生在公有制的怀中。公有制的亲生儿子是谁?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本质就是财富国有,个人为国家赚钱。企业主体不是个人,是国家。这完全吻合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公有制规则。国有企业与公有制非常和谐,彼此没有任何的尴尬和冲突,就像儿子与爸爸那样的自然亲密。但作为私有制亲生儿子的私营企业,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与意识形态氛围格格不入,充满了尴尬与冲突。国家曾经多次重申: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和补充。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是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从原配的正房太太生了一些儿子,就是国有企事业和行政单位。后来发现这些孩子不太争气,再说孩子太少也单调,那就再娶一个妾,然后又生了一些儿子。这就是民营企业。都是儿子,但一个是从太太生的,一个是从小妾生的。从太太生的可以继承产业,从小妾生的不能继承全业,但可以赏赐一些银两,好让他活下去。但妾生的儿子们永远要记住,你永远要听从太太生的儿子们,不可以跟他们起冲突,抢饭碗,他们打你你也不可还手,不然父亲就会把你们赶出家门。因为,父亲的产业是要由正房生的儿子们继承并管理的。既然妾生的儿子们永远不可能继承父业,那么如果到了冲突最激烈时,或到了资源穷乏时,那么父亲一定会牺牲妾生子而保住亲生儿。这根命运的琴弦如此脆弱,完全操控在父亲的手里,从出生那一刻起,民营企业就带着悲剧的色彩、低贱的血统来到中国的人间。
民营企业的孩提阶段,叫个体户。顾名思义,个体户就是一个人为一个企业来做生意。个体户做大了,忙不过来,就开始雇人了。品牌和规模的需要就产生了,这时候,个体户去工商所重新申领了一种叫“公司”的执照,变成了一家私营企业。这时候孩子长成了青少年。当民营企业还是孩提的时候,是懵懵懂懂的,血气方刚,少不更事,积极进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社会属性很低,所以和公有制很少利益上的冲突。公有制的家长们对待个体户,就像对待邻居的孩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还是蛮可爱的,且他们低微的存在也凸显了我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高贵。所以愿意施舍一些食物给他们,施舍本身也彰显了大户人家的气度。邻家的孩子是不会提出任何非分要求的,只会对这些小恩小惠感激零涕。
作为一家公司,民营企业的社会属性增强了,规模大了,法人的地位也提升了。民营企业的业务开始触及到更多的社会资源,甚至触及到公有制的垄断性资源。这时候民营企业家逐渐从孩提时的梦清醒过来。民营企业家以为自己能平等地和公有制大家庭里的那些孩子们一起玩,甚至平等地交易。结果发现不能。他发现,每次他和隔壁的公子们玩耍起冲突时,和他们交易有矛盾时,那个大家族的家长会毫不留情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并无条件甚至无理地维护亲生儿子的利益。这就使民营企业感到了恐慌。
此时,民营企业有三个选择:第一,选择抗议与抗争,结果可能是被赶出家门,也可能是破产甚至下监,严重时会小命不保。但死之前觉得自己诗作为一个人死去。这是曾经的理想少年,理想青年和理想中年。这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里最具人文精神的精英,可惜他们大部分没有理想老年。他们最辉煌的历史往往定格在监狱的铁门上、长满苔藓的墓碑上或是去国远行的孤独背影中。第二,选择向父亲献媚,向儿子认错,在妥协中分得一杯羹喝。这样就能苟活,但失去了诗和远方,并作为一头猪耻辱地活下去。第三,选择在在原则上妥协,细节上抗争;在精神上输掉,在财富上赢得;在厕所里哭泣,但在台面上光鲜。至少在胜负概率上对半开,在人格上预计最终还是会输掉,但在财富上大概率会赢得。这是曾经的理想又聪明的少年,理想被整垮,只剩下了聪明。
百万分之一的企业家选择了第一条道路,而成为悲剧英雄。百分之七十的企业家选择了第二条道路,而成为跳梁小丑。百分之三十的企业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而成为在金钱与理想之间挣扎的企业精英。
中国民营企业的道路突围,高度在第一条道路的人身上,但希望是在走第三条道路的人身上。走第二条道路的人,完全是一种金钱动物,是金钱豹,不但不会带来社会进度,反而是同流合污,助纣为虐。
中国民营企业的突围,首先要从身份和血统上突围。只要你是私生子、养子、妾生子,或邻居家的可爱大男孩,统统都是没有希望继承大业的。你的一切都是没有保障的,即没有道义保障,也没有法律保障。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从身份焦虑中释放出来。
身份和血统的转正,最好的是从宪法上修正。其次是从法律上修正。有担当和实力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要主动参与政协工作,参选人大代表、甚至参与到党的高层次活动中来。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的地位在宪法上予以修正,提升。从从属地位,提升为主体成分之一。这个需要参政从政意识的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法律工作者共同推进,勇于提案。经济地位的提升,必然会加大政治的影响力,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有责任推动宪法和法律给予明文的正名、正位,正声。名不正言不顺,在其位谋其政。
第二,要从实际的市场经济规则上主动参与建设,优化、改进公有制为主导思路的市场规则,提升为针对私有化、自由贸易的市场规则。要意识到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原理。你不能等着他救,要想办法自救。公平从来都不是跪着行乞来的,从来都是站着的人直面争取来的。其中的重点是产权的明晰化、产权的永久化、处置权的自由化、交易规则的透明化和公平性,以及法律在自由贸易中对私营企业权利与合同权益的保护机制,特别是要推进申诉机制、政府赔偿机制。等于要建立约束政府公权力的一个执行机制。政府不愿意约束自己,那就请市场经济的另一个主体:民营企业家来迫使他们建立游戏规则和执行机制。如果这些提案都是从官方的正式渠道提案,一旦通过,则从长远来看,仍然是影响深远。
第三,要从精神上、文化上,进行基于私有制和私营企业之根本精神的独立人格和思想自由建设。财富的拥有还不足以体现私营企业的独立品格,只有精神和文化的独立与思想的自由,才能体现作为先进的经济成分、先进的精英阶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感。通过办刊,与文化界的跨界对话和文化论坛、讲演等活动,推进独立的个人和自由的思想以及包容之对话的民主气氛,从而化育中国社会自由包容与充满精神活力的花朵。
第四,建立、支持中国民间机构,建立企业内部、企业间的慈善机构,公益机构,持续推动有意义、有成效,并基于爱心,而不是基于企业品牌战略的爱心文化,慈善活动,从而化解中国社会和企业的拜金主义氛围,给虚伪堕落的所谓的企业文化,注入基于淳朴的单纯情感意义上的爱心,而重生企业文化,让财富长出翅膀,飞过人性的荒漠,带着人类孤独的孩子,抵达贫穷无法到达的绿洲。那是普世的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那是我们的泪水像清泉流出的地方。
让商业归给商业,让慈善归给慈善,让爱归给爱。
“让凯撒的归给凯撒,让神的归给神”。
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突围路线图。任何的突围,都是一种突破。
突破过的人都知道,任何的突破,都需要三个基本因素:
第一,信心。信心来自我们的看见,远见,以及基于亲身经历和观察他人而有的一种领悟。我们看见,我们领悟,我们有信心。
第二,决心。有信心才有决心。有乐信心还要有决心。行动才能决绝,坚定,矢志不移。决心,就是当我们看见民营企业未来的困境,以及可能可以抵达的远方之远,我们的信心给了我们的决心一剂强心针。我们意识到,我们采取行动,有可能会极大改善我们的处境,甚至重塑中国人的国民性时,我们的决心将更决绝。
第三,团结。任何突围都不可能时单兵作战。虽然我们不必形成一个组织,但任何有所洞见的人,都应该在同一种领悟中,醒悟过来,就在当下,自发有担当地采取上述行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当所有的风都吹向同一座山,山就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