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得体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2018-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信之所愿
得体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22岁的大侄儿自作主张地去办了护照,用的是自己攒下的零用钱,说是要和同学出境游。一向文静听话的他,第一次忤逆妈妈的意思。为此,弟妹气得不行,和我抱怨,这孩子长大了,不听管了。

我笑。这孩子总算长大了!

大侄儿是弟妹一手带大的,从幼儿园的接送到后来的报考高中,再到大学和专业的选择,都是弟妹做的主。

大侄儿想去外地学校学兽医,可弟妹说,外地太远,不得照顾,况且,这行净跟动物打交道,太脏,不如学财会,将来好找工作,稳定没压力。没拗过弟妹,大侄儿委屈着进了本地某大学的财会专业。

初到大学,大侄儿开始还有点不适应,也很腼腆胆小。后来在同学的影响下,他也变得开朗了许多,生活上可以自立,不依靠妈妈过得也挺好的。

我挺欣喜孩子的改变。22岁了,还不应该长大吗?这是在上学,如果在前些年的农村,已经娶妻生子了,难道为人父母就得一辈子跟在孩子身后,处处充当保护神,处处替他做主?当你老了,他还没学会自立,怎么办?所以该放手时就应该放手,即使是父母子女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得分清界限,不要总是纠缠在一起,否则,必将自食苦果。

得体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老家村里一个早年丧夫的老太,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拉扯长大,他们都在城里成家立业,日子过得都不错。老太很是欣慰,常常自诩自己劳苦功高,儿子们听话孝顺,她想上哪个儿子家过都可以。

可是到大儿子家过,她对儿媳指手画脚,尤其是在对小孙子的喂养上还是沿用土办法。为此,儿媳终于再也无法忍受,两人大吵一架。可是,她居然怂恿儿子离婚,婚是离了,儿子却再也不想理她。

无奈她又去到二儿子家,结果又嫌弃儿媳娘家穷,百般挑剔,总认为儿子太委屈,儿媳气不过,带着孩子回娘家了,儿子一看索性也跟着去了。

经过这两次的教训她还是不反省自己,到三儿子家后继续参和儿子的家事。闹得三儿子家乌烟瘴气,最后儿子下了逐客令,她不得不回到农村老家。

其实老太的儿子们是很孝顺的,他们懂得母亲的不易,所以处处忍让,但是老太却总是打着爱的旗帜,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儿子好,一味地纠缠在儿子的生活中,不但没使儿子得到幸福,反而是家庭破裂,她自己也因此被儿子们嫌弃。

得体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孩子一旦成年,尤其成家之后,在思想上已经和父母彻底分离成两个个体,就是感情,也有各自的空间,彼此联系的是血脉亲情,任何人都不能用亲情绑架孩子的感情和生活,如果总是把孩子当成幼儿来对待,那最终只能是两个极端,要么是孩子的叛逆,逃离,要么就是总不能自立的“巨婴”。

真正好的亲子关系是互相尊重,感情留有空间,是开诚布公的朋友。就如傅雷对待孩子那样,爱子心切,又家教极严。

《傅雷家书》就是一部充满父爱的名著,从书中那一封封信不难看出,作者对孩子寄予厚望,但他只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对孩子的事业和生活做出指导,提出忠告,而不是替他做决定。

他给孩子的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他祈望儿子能在艺术追求与名利现实、音乐与爱情、个人发展与国家荣誉中折中自处,告诫孩子在恋爱择偶时要慎重,追求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

在这种教育下,傅聪终成父亲的骄傲。

得体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借用纪伯伦的那句诗,

“孩子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能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所以,真正的爱孩子,希望他得到幸福就要懂得适时放手,给孩子经历风雨的机会,那是他成长的一部分,你不能代替。你总是纠缠在他本该独立的生活中,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

孩子在长大,你就要得体地退出他的生活!

得体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