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入若耶溪》(王籍)
如果说敬亭山是江南的一座当之无愧的“诗山”, 那么若耶溪就是江东的一条名副其实的“诗溪”。这里流淌着的不仅仅是不舍昼夜澄澈如练的溪水, 也是绵亘不断才华绝代的诗情画意。本期分享通过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带大家去探访绍兴若耶溪。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不过,因为这首《入若耶溪》是五言古诗,所以就无需提供入声字和标平仄的模板了。
赏析文本
在跟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进入浙东诗路的第一站绍兴之后,从这一期开始,我就要带大家深入探索绍兴这片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和诗文佳作的土地了。在上一期整体介绍绍兴的时候,我曾说到过绍兴在唐代是诗人的圣地,因此诗人元稹被贬官到越州后感叹自己“谪居犹得住蓬莱”,还连续写了好几首诗盛赞越州的山水之胜向好朋友白居易矜夸。在元稹和白居易互相唱和的诗中,越州的一处风景总是被提及:“灵氾桥前百里镜,石帆山崦五云溪”、“禹庙未胜天竺寺,钱湖不羡若耶溪”——诗中的“五云溪”和“若耶溪”是同一条溪,这就是我本期要带大家去探究寻访的若耶溪。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在诗中读到过若耶溪,而且发现不止一个唐代大诗人写到过若耶溪。最有名的是诗仙李白,在很多首诗里都写到过若耶溪,比如《采莲曲》中“若耶溪畔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子夜吴歌·夏歌》中“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越女词五首》中“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还有崔颢的《入若耶溪》:“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孟浩然的《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以及李绅的《若耶溪》、朱庆馀的《过耶溪》、丘为的《泛若耶谿》、綦毋潜的《若耶溪逢孔九》、刘长卿的《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独孤及的《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等等。好像唐朝的诗人们都分外钟爱这条若耶溪,所以都竞相吟咏它。此外,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明代的王守仁、徐渭、王思任等文人学士,也都泛舟若耶,留下了许多丽词佳文。我之前虽然背过好几首跟若耶溪有关的诗,但我并不知道诗人们为什么对若耶溪情有独钟,甚至都不知道若耶溪在哪里,直到这几年我做了地理主线的诗词分享,才越来越关注那些常出现在诗人笔下的名山胜水。所以现在分享到若耶溪所在的绍兴,自然要好好地了解一番。
若耶溪今名平水江,别名五云溪,在绍兴市东南,是绍兴市区境内一条著名的溪流,发源于离城区四十四里的若耶山,现在叫化山,沿途纳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鉴湖。相传若耶溪有七十二支流,自平水而北,会三十六溪之水,流经龙舌,汇于禹陵,然后又分为两股,一支西折经稽山桥注入鉴湖,一脉继续北向出三江闸入海,全长百里。自古以来,若耶溪就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禹得天书、欧治铸剑、西子采莲、西子浣纱、秦皇望海等等,为这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禹得天书的传说自然跟大禹治水有关。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的大禹陵据说就是大禹的葬地,因此传说中大禹得到天书是在若耶溪也合情合理。欧治铸剑的传说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吴越争霸时期。传说春秋时期的铸剑大师欧冶子受越王之命铸剑,至闽浙一带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寻访到“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于是就在这里铸造出了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这五把宝剑。唐章孝标《思越州山水寄朱庆除》中就有“还将欧冶剑,更淬若耶泉”的诗句。如今的平水铜矿附近,尚有铸铺山和欧冶大井遗址。
不过,若耶溪最美丽的传说还当属西施浣纱。我之前为大家分享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把西湖比做西子这一绝妙比喻而成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由此我们便不难相见西施是怎样一位美丽的女子了。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而西施浣纱的那条江,相传就是若耶溪,这也是为什么吟咏若耶溪的诗中常常会写到“浣纱女”的原因。《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中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纱石”;李白的《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我们现在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两个成语形容女子的美貌,其中的“沉鱼”一词说的就是“西施浣纱”时鱼因为见到她的美丽容貌而沉入水底。
诗佛王维有一首著名的《西施咏》,其中有“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的诗句,高度概括了美女西施一生最主要的经历: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之四的“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三年学成后,把西施、郑旦献给了吴王夫差。夫差大悦,于是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宠嬖西施尤甚。夫差被西施迷得神魂颠倒,春秋宿姑苏台,冬夏宿馆娃宫,整天与西施玩花赏月,鸣琴赋诗,沉溺酒色,荒于国政,亲佞幸而远贤良,最终导致国破身亡。越王勾践则通过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和西施的“美人计”,终于“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之前为大家分享过的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江南忆,其次忆吴宫”的“吴宫”就是夫差为西施所修建的馆娃宫。
作为导致了吴国灭亡的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却并没有象妺喜、妲己、褒姒一样被后人看做红颜祸水,这主要是因为西施作为越国美女,是为了自己洗雪自己母国被灭国的耻辱而舍身入吴的。在今天的绍兴诸暨苎萝村还有西子祠,有一副对联云:“决报吴心,成沼吴功,夫婿五湖舟,坐笑先机文种味;以倾国貌,洗辱国耻,女儿百世祀,若论配飨木兰宜。”西施虽然是女子,但她身上所承载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雪耻复仇的故事,可以说代表了越文化中一种尚武的“胆剑精神”。而在绍兴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来到这里,逐渐形成了若耶溪的“书卷气质”。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经历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战乱不断,大批中原士族南下,史料记载“中原衣冠随晋渡江者百家,中州士人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史称“衣冠南渡”,江南因此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南渡的士族把政治舞台设在建康,文化舞台则选在了会稽,成为了当时王谢两大家族的“大后方”:“晋隆安中……时以会稽、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吴郡、吴兴、义兴为三吴八郡。自是以后,皆以会稽为浙东重地”;沈约在《宋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述:“会稽带海傍湖,良畴数千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会稽的地位显著上升,若耶溪也因它那会稽数一数二的美景和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得到了人们的青睐。随着大量士人来到江南游历隐逸,若耶溪逐渐成为诗文吟咏的重要山水意象。较早记录若耶溪山水之美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到了唐朝,风景秀美,两岸佛寺众多,又是道教仙境福地的若耶溪成为江南佳山水的代表,大量文人墨客到此游历、隐居。而唐代文士到江南或吴越游历,若耶溪几乎是必至之地,因此若耶溪秀美清幽的自然风光大量出现于唐代文人诗文作品中。南宋陈鹄《耆旧续闻》载: 若耶溪去镜湖二十余里,乃一小涧水。溪旁人烟极萧条,但有云门寺犹存。唐人诗多言若耶溪畔采莲女,何也? 公云所谓采莲女者,亦指西子而言也。时之盛衰不同,唐之初年必是胜地。何以知之? 今去耶溪三里许地,颇平旷,世传以为虞世南宅之旧址。杜子美诗云: 若耶溪、 云门寺,青鞋布袜从此始。则为唐之胜境可知。”如果说敬亭山是江南的一座当之无愧的“诗山”, 那么若耶溪就是江东的一条名副其实的“诗溪”。这里流淌着的不仅仅是不舍昼夜澄澈如练的溪水, 也是绵亘不断才华绝代的诗情画意。
魏晋时期的士人对若耶溪的文化开发造就了这里的诗情画意,这才有了后来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雅士对此地的流连忘返。所以在本期分享中,我选择的主题诗可以说是写若耶溪诗词的“鼻祖”——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可以说正是这首诗开始让若耶溪之美深入人心。
先来朗读一遍这首山水诗佳作: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第一次读这首诗,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每一句五个字,总共八句,偶数句押平韵,前三联对仗,单句大多都是律句,跟五言律诗真的是太像了。而且我之前曾经以为这是一首唐诗,但其实,这首诗的作者王籍是南朝梁时的诗人,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严格的律诗体裁还没有形成,这其实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不过王籍的这首《入若耶溪》确实已经非常接近五言律诗了,无论是在格律上、遣词造句上,还是布局谋篇上都非常接近,而且它还象不少唐代律诗名作一样有非常出名的“警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以可以看作从五言古诗到五言律诗的过渡,而它的作者王籍也正是凭借着这一首在五言律诗形成史和山水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这首《入若耶溪》而享誉诗史。
王籍字文海,琅邪临沂人。王籍出身世族高门,祖父王远在南朝宋时为光禄勋,其父王僧佑为南齐骁骑将军。他们家是东晋大族王氏的分支,但在王氏支庶中家世不算显赫。王籍本人七岁能属文,及长好学,博涉有文气。当时的文坛领袖任昉见而称之,又曾经于沈约座赋得《咏烛》,甚为沈约所欣赏。任昉以笔体著称,沈约以诗著称,前后领骚文坛,他们的奖掖当是使王籍名声大振的重要原因。所以,王籍“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入梁之后,曾于“天监初,除安成王主簿、尚书三公郎,廷尉正”。
由于仕途不尽得意,王籍也学谢灵运经常以游览山水自遣。为此,在余姚、钱塘令任上时他也曾遭贬黜。湘东王萧绎镇守会稽时引王籍为谘议参军。其间,他常游览境内的云门、天柱诸山,或累月不返,有王羲之、谢安等避居东山恣情山水的遗风。然王籍终因仕途蹭蹬而郁郁寡欢,到职“不理县事,日饮酒,人有讼者,鞭而遣之”,不久后病故。
王籍在诗词创作上也大力学习谢灵运。《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自谢灵运开山水诗一派,相继描摹追踪者多有,但均不能达到寓玄情于山水、浑然交融到为一体的境界,而王籍的这首《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颇得谢灵运诗风的神韵,所以“当时以为文外独绝”,以至“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以为不可复得”,可见该诗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就受到了公认,影响极大。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奠定自己地位的人不少,王籍即其中突出一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王籍的这首《入若耶溪》吧!
“艅艎”是吴王一艘大舰的名字。晋郭璞的《江赋》中有:“漂飞云,运艅艎”、唐陆龟蒙的《自遣诗》之四:“长鲸好鲙无因得,乞取艅艎作钓舟”、后泛指大船、大型战舰;“泛泛”就是船行无阻的样子;“空”指天空,也可以理解为描写水的清,就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阴霞”指的是山北面的云霞,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远岫”意思是远处的峰峦,这里指若耶山、云门山、何山、陶晏岭、日铸山等隐现的高山;“景”同“影子”的“影”,“阳景”就是太阳在水中的影子;“回流”指的是船向上游行进时岸边倒流的水;“噪”指的是蝉声合鸣给人的喧闹感觉;“逾”同“愈加”的“愈”,就是更加;“幽”就是宁静、幽静;“归念”指的是归隐的念头;“倦游”意思是厌倦仕途而思退休。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致就是说:我在若耶溪上泛舟,是多么的自在,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水天一色,又是何等的悠然。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显得更加清幽。面对着这样清幽的美景我不觉产生了归隐的念头,想到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这首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寓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全诗所描绘的是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图,由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到三四句写眺望远山之所见,再到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而且文辞清婉,音律谐美,特别是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使得整首诗达到了一种静态美与动态美相融合的独特境界。
诗的开头两句就缴足题面:“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诗人乘坐一条大船,驶向若耶溪上游,这就是题中的“入”。船不是快速行进,而是任意漂荡,可见诗人此行在于游赏自然。“泛泛”两字,除了写出水域宽阔,还表达了诗人的游兴。一个“何”字,入若耶溪的喜悦之情略略透出。一入若耶溪,马上发现这里的水特别清澈,抬头望天,天空高朗,白云悠悠;低头看水,水映朗空,也是一派悠悠;于是着一“共”字,将本来了然无涉的朗空和清水置于自然的和谐之中。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句中的叠词“泛泛”和“悠悠”本是描写动态的形容词,但这两个词变现的种不是剧烈的而是悠缓的动态,所以诗句使人产生的是平静的感觉,可以说是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前两句叙写中带有交代性质,接下去四句便具体描写若耶溪的美景了:“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阴霞”、“远岫”、“阳景”“回流”,诗人观察很细,落笔非常客观。船是向上游行进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除了题目中用“入”表明外,诗中还用“阴霞”、“回流”作照应。远处写山,近处写水,山水相映,境界奇美。但诗人不满足于此,他以云霞衬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层次感和色彩感。不仅如此,诗人又将静景化动景,一个“生”字,不仅突出云霞的动态美,而且赋予云霞以情趣;一个“逐”字,将人的行为赋予日影,仿佛日影像诗人一样正在追逐着回流,想跟艅艎一起行进,到上游去探个美的究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中的诗眼“生”和“逐”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作为审美观念的景物,“远岫”和“回流”又显出一种静态的美,所以合在一起,诗句表现的意境又是一重动静的结合。
如果说“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从视角觉落笔,那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从听觉落笔了。这两句堪称是“以动写静”的典范,在当时就被称为“文外独绝”。它的“独绝”具体来说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前面写到岫,是远景,写到影,是近景,这里再补写山林,如此写若耶溪,就不只是纵向的,而是也照顾到两旁,就是说,不只是线,还考虑到面;第二,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一,是开头“泛泛”、“悠悠”情趣的实写,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境界,为最后两句的抒情奠定了基础;第三,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有了蝉的鸣叫和山鸟的啼鸣,让诗人感到山林愈加幽静,诚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王安石对这两句诗也发表过类似的见解,认为这是动中有静,以动写静,但是他觉得这一联上下句的意思差不多,缺少新意,所以他特别以谢贞《春日闲居》诗中的“风定花犹落”去对“鸟鸣山更幽”,这是上句静中动,下句动中静,内容不同,属对更为工巧。作为写诗对仗的艺术技巧来看,王安石的看法也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他后来在《钟山绝句》之一“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中,把“鸟鸣山更幽”改为了“一鸟不鸣山更幽”,就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也体现出了王籍这一联的第四个“独绝”之处,那就是诗人的情趣是幽静的,而非全然的寂静、沉寂和死寂,因而那是一种有生意的幽静,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所在。这种生命活力正是由“蝉噪”和“鸟鸣”体现出来的,如果是“一鸟不鸣”,那就变成是一片荒凉死寂,毫无生气了。
最后两句抒情:“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诗人说,若耶溪这样幽静的境界,激起我回乡隐居的情思,使我为长期在外做官感到伤悲。“此地”一顿,将上述描写和感情作一汇总,转入对今后生活的打算,自然贴切,“动”字下得传神。景色宜人,却使诗人引出悲绪,实际上这是从反面着笔的背面敷粉法,说明若耶溪美景让人愉悦,只是诗句并没有直接点明“喜悦”罢了。诗人游若耶溪的目的在赏心悦目,孰料游完却激起归隐若耶溪的念头,说明诗人长年在外做官并不得意,故“游”前着一“倦”字。对于“长年悲倦游”的作者来说,他的心情自然是难以平静的,一旦他的感情沉缅于若耶溪的景物之中,他就动了“归念”,希望摆脱俗累,过幽静的山林生活。此时此地的“须臾之物”,使得作者的心理机制获得暂时的平衡,呈现出和谐的心态,这就是“静”,在他看来,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和谐平静的,动态的事物也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这正是作者内心世界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这首诗所写的境界,可以说自始至终在突出这一个“静”字,而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又是全诗自始至终一直在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王籍的这首《入若耶溪》是六朝时期的作品,但是从修辞、立意、平仄、格律来看,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山水诗佳作了。全诗的情景浑然一体,对若耶溪宁静清幽的景色做了传神描摹,开古代山水诗宁静清幽一派,其文笔之秀拔,风格之清逸,对唐人吟咏若耶溪乃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都产生了影响。此诗之后,描写若耶溪的诗作不断涌现,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响。比如前文引用到的綦母潜的《春泛若耶溪》:“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崔颢的《入若耶溪》:“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挠向馀景”;孟浩然的《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挠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这三首诗中都提到了“泛舟”,显然是受到了王籍“艅艎何泛泛”的影响;而这三位诗人所描写的若耶溪的景物山、烟、水、鸟也都与王籍这首诗中的类似,用词简练质朴,语言凝练传神;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模仿王籍此诗所营造的幽静、和谐、动静相融的美妙意境,表达出与自然接近的愿望。
王籍的这首《入若耶溪》不只是影响了后世写若耶溪的诗,更对唐代整个山水诗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从杜甫、王维、柳宗元的山水诗中都能看到这首诗的痕迹。比如王维的名作《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显然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有明显的先后承继关系;杜甫的名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雄浑自然,天然之趣,其句式和构思亦可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相比拟。可见唐代极盛一时的山水田园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早已滥觞于齐梁时代。
参考反馈题目
1.你知道哪些关于若耶溪的传说?给大家分享一个吧。
2.你知道“四大美女”都是谁吗?能给大家讲一下西施的故事吗?
3.你还读过哪些写西施的诗词?
4.你能给大家讲讲吴越争霸的故事吗?
5.你还知道哪些“凭借一首诗(词、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
6.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写若耶溪的诗词吗?说一说它和王籍的《入若耶溪》有什么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邹志方《以动写静 文外独绝——读王籍<入若耶溪>》
张文勋《析王籍<入若耶溪>》
景遐东《唐代山水诗与隐逸诗中的若耶溪》
李群《为诗欲清深闲谈——綦母潜<春泛若耶溪>赏析》
《南史·梁史·王籍传》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绝书》
林岩《诗路浙江》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