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      杖

2017-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闫忠录

  我家里墙壁上掛着的那个旧枣木拐杖,是有些年头了,如今还掛着。爸爸不让全家人随便使用。这把拐杖,值多少钱,沒有人评估。说是件文物,不值钱,说不值钱,爸爸又把它当文物保存着。说起这把拐杖來,爸爸就会夸夸其谈,讲很多有关爷爷和拐杖的故事。爸爸讲这些故事,平时他不愿意讲,就是习惯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完团年饭的时候,他讲一些小段子,來热闹家里的过年气氛。有时候讲着就讲成“忆苦思甜”的回忆,惹得全家人哭鼻涕,流眼泪。后來我们全家人就把这个拐杖叫做“忆苦拐杖。”

    “忆苦拐杖”诞生在六十年代的春季。那一天风和日丽,晒的人身上暖洋洋。枣树刚长出了嫩叶芽,生产队长派爷爷去枣树林里嫁接枣树。他爬上了树稍,站在手腕细的树枝上,采集叶芽儿,身体向前挺斜,伸手去摘那朵新树芽,喀嚓一声,树技断了,爷爷被摔下來了。幸好摔下來屁股先落地,刚犁过的耕地,土壤是软绵绵的。爷爷没有被绊骨折,只是腰疼,行动不方便。时间过去了三个多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伤筋动骨一百天。” 爷爷就可以下床慢慢走动了,只是要让人扶着。奶奶是个闲不住农家媳妇,家里一天两顿饭要靠她一人做,还要照看爸爸小时候的起床睡觉,常常督促爸爸带着姑姑去学校上课读书。家里还养着几只鸡,两头猪,一头驴,里里外外全靠奶奶一人打点,家里的逢补浆洗奶奶一人全承包了。

      有一天,生产队长路过我家门口,看到奶奶扶着爷爷出门來走走,行动很不方便。生产队长走过來先是帮着搀扶爷爷,后又语重深情地说:“他要想办法弄个拐仗來,有了拐杖就可以减轻奶奶的负担。”三天时间过去了,生产队长手拿着弯弯曲曲枣木拐杖來了,进门便喊:“大虎哥,巧里很,我在枣树林里,一眼就看到你踩断了的那个枣木树枝,是个弯树枝,便拖回到姜木匠家里,让姜木匠两收拾三修理,就做出來个拐杖,我今天急着给你送过來。拄着,打个紧,你的腰疼病就减轻了。”

      爷爷自从有了这个拐杖,每天早晚自个儿出门走走,或是上厕所也不需要奶奶侍候了。他坐在屋檐下晒太阳,养病的时候,手里端着苏州硃砂小茶壶,抿一口香茶,哼哼着悠扬的秦腔戏。院子里鹅呀,鸡呀,都有音乐细胞,咯咯咯地摇摆着围了过来,听他唱秦腔戏。有时候鸡拉屎了,鹅也拉屎了,臭得爷爷直发恶心。爷爷生气了,顺手抓起拐杖,轮上几圏,把鸡吓唬的乱飞,跳上墙。鹅就不一样了,只是在爷爷身边哦、哦地胡扑拉,转圈圏,惹得爷爷骂鹅:“只会生蛋,就是不会浮儿育女,钻进水塘光喜欢游泳。”

    记得又是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吃过年夜饭。天上飘散着团团雪花,奶奶独自一人收拾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爷爷就开始讲故事:解放前的一个大年三十夜里,同样也是下着雪,地面上落了厚厚的一层雪。管家喊着让他去扫雪,他饥饿难忍,穿着透风的旧棉袄,风雪从他身上穿心而过。他强打精神,瑟瑟发抖,从前庭大院里扫到上房屋里的偏厢房,前边扫后边地面就结冰了。扫完之后,他一手掌着红灯笼,弯曲着腰,伸出冻疆的手,让东家扶着他的小胳膊,象是太监扶皇帝一样,小心翼翼地去祠堂给老祖宗焚香化纸,当走在碎石路上,一不小心,东家摔个趔趄。管家贼眉鼠眼,先急忙孝顺地象个亲儿子,把东家搀扶起來,假惺惺的拍打着粘在衣服上的雪渍,嘴里一刻不停地咒骂着他,你个狗娘养的,怎么故意把老爷绊跤了?等老爷敬了香,看再么收拾你,还不快跪了,背着老爷去祠堂。他就乖乖地象只小绵羊,背着老爷到了祠堂。亊后,东家念在眼下是过年的吉祥日子,没有大动干戈,暂缓气氛,图个洪福大运,徳寿安宁。到了來年三月,东家旧事重提,记恨在心里,罚了他三个月苦役,年底强收五斗租子。讲起了这寒心疼楚的过往旧事,爷爷哽咽着,哽咽着,一声接一声,不停地⋯⋯。

    到了九十年代,值逢又是一年的大年三十初夕,爸爸提前一周从商店买回了一张大红纸,亲手提笔书写春联。记得春联内容上联是:红灯笼好日子喜庆吉祥,下联是:迎新春辞旧岁百年幸福。横批是:合家欢乐。爸爸的这幅春联,从内容上看,构思不是十分到位,文句那么简洁而通俗易懂。读了还是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是爸爸表达抒发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今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想着爷爷,学着爸爸走过的路,热衷于过春节。整个上午忙的不易乐乎,在凉台上掛红灯笼,让爸爸指教着贴春联。然后洗净手在爷爷的遗像前摆放好水果鲜花,以表达我们全家人的哀思。吃过团年饭,爸爸依然继承爷爷的遗愿,忆说爷爷的晚年生活。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爷爷赶上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从乡下搬到城里來生活,安度晚年,临离开我们前,爷爷成了家里的老寿星。他虽然一生没有参加过工作,沒领到过工资。但他有个孝顺的好儿子。农村人常说:“十个儿子好,不如一个儿子孝。”这种说法当然不是十分全面,只是站在他身边只有一个儿子的立场上说话看问题。当爷爷到了耄耋之年,腰疼病有犯了,行动不方便,要出门走走。爸爸就买回了一把新颖漂亮的龙头拐杖,拿回到家里让爷爷享用。爷爷又生气了,说这不是平常人家可以使用的。你看这龙头,雕卓地多么精致,神龙神显。那是皇帝使用的。咱们百性人家用不习惯,拄在手里震不住,会影响后辈儿孙的前途哩。爷爷的这种说法,当然不合时理,但做儿子的也不能反对。人到了晚年总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积福行善,不要影响了儿女们的前程和生活。爷爷说出來这些话,就是一个心眼儿。但又充满着农村人那朴素深厚感情,一句话有哲理,有道理。最终爸爸只好把买回來的新拐杖收起來,好让爷爷高兴地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今天是个星期天,我早早地去花园里散步,又见到一位长辈老人,手里拄着一把和爷爷那把拐杖一模一样的皂角木拐杖。我就好奇的和长辈老人攀谈起來。这位老人來自秦岭大巴山区。身边只有一个儿子,大学文化程度,独身一人,未曾娶妻成亲,年方三十有余。城里有住房,无固定工作,收入丰厚。我看到老人健康的身体,胸前挂有老年证,证件上系了把钥匙。我从内心猜想到,老人肯定也是孤单一人,但我也不便再问。老人虽然挂有老年证,思维清楚,言淡细微。我问他:“是你儿子带你來城市住?”他点点头。我赞美他:“你是个有福之人。”老人无语,只是笑了笑。我接着又问:“老人今年贵庚多大岁数?”那老人慢悠悠地说:“你看來是个有知识的人,你猜猜,看我有多大。”我端详了老人相貌,老人脸色肤润红云,银发茂密,不能估低,也不能估高。因为我国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建全了。人的寿命提高了。我估摸老人的年龄应该是八十二三有余,果不其言,老人迷着眼晴乐呵呵的说:“猜对了,虚岁满八十三岁了。”随即我征求了老人的同意,把老人的拐杖拍照备存。回到家里再和爷爷使用过的拐杖对比,大体等同,只是木质不一样,一把是枣木的,枣木木质细腻有刃性,用的时间久了,不涂颜色,不涂油漆有一种自然黑红。老人手头这把拐杖是皂角木的,也是一种少见的材质。皂角木木质坚韧耐用,呈淡黄色,再涂上簿簿的一层清漆显得更为光滑透亮。我看看老人的这把拐杖,再看看爷爷使用过的拐杖,不由的联想翩翩,每个人不管生活在什么年代,应该有两把离不开的拐杖,一把是实用型的,儿女们为了孝敬老人,从超市里买回來的一把拐杖,让自己的父母亲行走方便些,安全些。另一把就是每个人都要怀有一颗无言的心声“孝顺”二字常常牢记,这两个字是一台天平。《三字经》里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做儿女的心里头常掛念着两鬓雪霜的老爸老妈。老人们不图儿女有多大贡献,一辈子总图个平平安安。因此,孝顺,有心,有情,这把精神拐杖不能丢,不能缺失。每个人都会步入老年人行列,都需要有一把拐杖,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

    拐杖,将永远支撑着我们,倍伴着我们安全地走到地球的终端!

                              闫忠录 于西安

                              2017年12月20日

                        电话:1357196370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