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方式,你的方式
孩儿爸要去买菜,我交代他买几个桃子,他调侃我说:“人家都是喜欢吃软桃儿,就你喜欢吃硬的,你说你是不是有毛病”?我淡淡地说:“喜欢软桃儿还是硬桃儿,仅仅是不同而已,有啥对错、好坏之分?” 孩儿爸不说话了。很多时候,我俩就一些小事起了争执,有时是我,有时是他,往往“恶狠狠”地,用方言的腔调,模仿已经过世的公公对婆婆说的那句话:“你啥也不懂!”。一家人哈哈大笑,完事儿。当年公公对婆婆嘟囔这句话的时候,婆婆也是乐呵呵地咧嘴笑来着。这次孩子大姑来家里小住,又发生了一次这样的事情,笑得大姑前仰后合,她可能没想到我学这句方言学得这么有模有样。
我从小在南方,老公在东北长大,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是不计其数。很多时候,他都是一脸不屑地嘲笑我作为”南方人”的林林总总。比如,我讲究食物的寒热属性,根据身体的状况,选择食物。他觉得就你们“南方人”事儿多,看我们东北人啥也不讲究,一个个人高马大;再比如我父母和我肠胃都不太好,所以吃饭的时候一直强调宁愿剩下一口也不要过饱,可是老公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剩下一小口食物。老强迫我和孩子吃完盘里的食物。这样的例子,列个三天三夜也穷举不完。如果都要争个对错、输赢,呵呵……,家里岂不成了战场?
怎么办呢?那就是:你有你的方式,我有我的方式,我们仅仅是不同而已,用不着争个输赢、对错,Agree to Disagree! 这是态度层面,态度首先要端正了,才不会有负面情绪。具体到操作上,那就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了。你觉得剩饭不好,我觉得吃多了难受,那我就少盛饭,不够了再加;我喜欢鲜花,你没有买花的习惯,那我就经常买,摆在家里看着高兴;你喜欢出海钓鱼,我上船就吐,那我就不出海,坐等爷仨出海归来,享受美味的鱼汤和鲜嫩的鱼肉……各得其乐。
可不免还是有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事情与我们不直接相关,比如对一事件、时事、人物的看法,评论;有些事情则直接关系到家里下一步如何行动,比如去哪里度假,周末如何安排等等。前者好处理,大家充分阐明各自的观点,不用得出什么结论。孩子听个热闹,有时也参与到讨论中。后者则需要我俩以及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有时需要有人妥协之后才能行动。民主集中制,呵呵……
看过一些文章说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多么多么地不好,我觉得关键是看怎么“吵”了。人身攻击,摔盆子、摔碗的,别说当着孩子的面,背着孩子也别这么吵啊!反之,如果夫妻双方都能用尊重的方式,有理、有据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就事论事,再一起找出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教育”,孩子在面对与他人的冲突或者意见不合的时候,自然会模仿父母的处理方式。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吵架”不仅不应该避着孩子,反倒应该多给孩子示范示范才好。这是“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