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儒家学说
万事万物都有它唯一的理。
人的生活也有它唯一的理。俗话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大多出现在两个朋友就某话题有不同看法的交流中,用于制止即将发生的分歧。细细揣摩,其本质意思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的,生活目的不同,其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自然也不同。同一所高中的两个高三学生,小刚和小明。小刚想要奋力考上清华北大等一流院校,小明觉得考上一般的二本院校就行,那两人的学习劲头与态度铁定是不同的。(大众总喜欢把这两者学习的动机分出个优劣好坏,其实这是“比较心理”,会带来无谓的烦恼。动机大部分由天注定,人力难以操控。这是题外话。)
人的生活的理是什么?儒家学说就是对此问题的回答。它阐释了一种生活目的。如果你压根不认同这个目的,不打算按照那样做,你很难理解这一学说。小明可能弄不明白小刚努力的原因,很好奇他怎么做到那么拼的。同样,小刚也不明白小明一点也不着急的原因,也很惊讶大考当前,他怎么这么悠哉悠哉的。
万事万物都有它唯一的理。
什么是好电影?每个人喜好不同,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对于专业电影人来说,好电影都有一定的标准,比如立意明确唯一,故事逻辑自洽等。
什么是好的美职篮球员?每个人性格不同,都有自己喜欢的球星,但是在美职篮的球队经理眼中,好的球员是有一定标准的:性格好,训练配合,能持续对球队做出一定贡献等。
儒家学说,同样如此。对于生活目的,也就是“人如何较完美地度过一生”这个问题上,它也有个“标准”。如上所说,每个人的生活目的不同,所认为的“完美一生”也不尽相同。在我看来,儒家学说阐述了一个符合我对世界的认知的“度过完美一生”的方式。
今天,我试着与你分享下我自己一年来学习与践行儒家学说的一点点体悟。一方面,整理总结自己对儒家学说的认识;另一方面,自明清到民国,儒家学说一直被统治者当成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这使近代以来的人民大众对儒学有很多误解,我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稍稍为儒家学说正名。当然,我的体悟也可能不准确、出现错误,也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简单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心目中的儒家”:
一、儒家学说之目的
二、践行儒学之思想指导方向
三、践行儒学之方法细节
四、践行儒学之总方向
一、儒家学说之目的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完美的人生应该是这样:
《中庸》开篇:天性之谓命,率性之谓道——上天给你的指令,赋予你的天性是你的天命,根据上天的命令,按照你的天性去做事,就能悟到天理,就能获得安然自在,这就是完美的人生。
(注:和西方的“自我论”类似: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儒家圣人孔子对此的阐述是: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天让自己的理性克服私欲,那全天下的仁归到了自己心中。
另一个圣人王阳明对此的阐述是:
致良知——修炼自己的良知良能;或者说“存天理、去人欲”——让事事都符合它的天理,不掺杂丝毫人欲。
(注:如做生意的天理是为客户提供有价值商品或服务,而不是一心就想赚客户的钱。这句话也不是要灭性欲、食欲,性欲的天理是繁衍后代,促进夫妻和谐,不是单纯地享受;食欲的天理是保持身体健康,当然可以吃好喝好,但不要违背天理。许多人对此有深深的误解。)
就我自己体会而言,这三句话的意思大致相同。我斗胆用现代语言对儒家思想之目的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他既然生而为人,他这一生就有责任去认识自我的天性,认识日常生活、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中各事物的天理,并按照其天性天理待人、接物、处事。这是责任,也是生活目的。
(注:这样做的过程,也是体会“悟道、行道”快乐的过程。一个人喜欢打篮球,整天钻研投篮,练习日子一久,命中率慢慢提高,比赛场上的表现也大大提升,他就知道自己可能悟到了投篮的“秘诀”,同时心里会很快乐。“认识天理”的过程就是这样,只是把投篮换成人的天性、万事万物的天理。)
二、践行儒学之思想指导方向
《大学》开篇段落: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从人生总体方面来说,意为:立下自己人生的志向后—也就是想明白自己这辈子究竟要做什么事后,才能够定下来;志向定一旦下来,心就能静下来,不总因为外物乱动、妄动;心一旦静下来,就会有安全感,不再恐慌、畏惧;有安全感后,才能在做事时考虑周全;考虑周全后,做事才能有所收获。
这是第一条思想指导。拿大多数人经历过的高考举例:
假设小刚出身于中国河南洛阳附近的小镇上,这时离高考还有半年多时间,为有更多发展机会、让自己有生之年挤进一线城市,他决定要考进上海的复旦大学,一查其分数线在本省为638分,为保险起见,他把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定在650-670分之间。小刚看了看自己平时的模考成绩,平均成绩约为:总分620分,语文130分,数学115分,英语140分,文综235分”,离目标分数还差40分。于是,小刚进行一番思考:我的英语成绩已经足够好,语文也还行,数学和文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保险起见,他最终决定提高文综25-30分,数学20-25分,语文与英语保持现有成绩,让总分达到665-675分。
——此为“立志”,此为“知止而后有定”
制定完自己的目标后,这时有时看到别的同学英语、语文考到接近满分,他内心也不会为之羡慕。
——此为“定而后能静”
偶尔因“加班”做文综、数学试题,英语、语文作业草草完成,受到英语、语文老师的批评,他内心也不会有情绪波动。
——此为“静而后能安”
与此同时,小刚也制定了符合自己“志向”的一系列复习计划,持之以恒地按照自己的“志向”走,半年后,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考上复旦大学。
——此为“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第二条思想指导是接下来的一句话: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重要等级与优先等级,你知道它们的重要等级排序与优先等级排序后,并按照其等级行事,才可能把事情做到完美,才可能接近天理。
接着小刚的高考奋斗之路说,对于小刚而言,显然四个科目的优先等级是这样的:文综、数学、语文、英语。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他应该尽力补足自己在文综上的不足。再细看文综,其中政治80分,地理90分,历史60分,那现在在文综中三个科目的优先等级是这样的:历史、政治、地理。小刚应尽可能多花时间补足自己在历史上的补足。
三、践行儒学之方法细节
也就是讲,“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该如何下手?其方法是《大学》开篇的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提取出其中的关键词,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后面的“齐家、平国、治天下”其实是管理哲学,涉及到与他人的相处,暂时不多说,我体会也不是很深。但不得不提的是,现代人们常常对此有误解,总认为“齐家平国治天下”仅是指统治者、领导者、从政人员,其实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是这个道理,暂且按下不表。
于个人而言,仅谈到修身就足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意为:
“格物”——对于一件事,一定要不断地研究、练习;“致知”——格物后,探究出关于它的知识(天理);
“诚意”——致知后,才可能找到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的错,才能对自己真诚,不欺骗自己;
“正心”——对自己真诚后,才可能让自己的言行一直沿着“正确、适宜的路线”走,不至于出轨,并进一步做到,一有出轨的倾向,立马就把自己拉回到“正确、适宜的路线”上;
“修身”——这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自己就能探究到这件事物的天理,并时刻按照这个天理行事,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得到安然自在,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的境界,也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具体到“小刚高考奋斗之路”是这样的:
小刚的数学成绩目标是115分,离目标分数140还差25分,小刚先刷了5套试卷。——此为“格物”
将这5套试卷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后,小刚发现自己总在与“三角函数”相关的选择题与大题上失分。——此为“致知”
从前小刚总觉得在“三角函数”上非常精通,因为在当初学习此章内容时,老师总夸他学得好、解题还快,但这一分析,小刚发现还是他骄傲、马虎了,此后,一个多月里,便在此方面又下很多功夫。——此为“诚意”
近两个月过去后,小刚对“三角函数”方面的知识点与题型的认识也更变得深刻,并总结出一套符合自己的解题思路,每次做与之相关的题时也会更谨慎,虽然时不时还会出错,但较之以前数学分数已有很大进步,常能达到130-140之间。——此为“正心”
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小刚对三角函数的掌握非常熟练,次次数学成绩也都能稳稳达到138-145之间,数学科目方面的目标算达到了。——此为“修身”
就此简单说说“齐家、平国、治天下”。接着“小刚的高考奋斗之路”说“小刚的工作之路”。
小刚高考努力学数学的经历在他身上烙下深深的痕迹,以至于虽是文科生,但他大学报了数学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家乡做高考数学方面的辅导,先进入自己曾就读的公立高中任教,兢兢业业,将自己曾经的学习经验全盘托出,教给学生们。许多学生因此成绩提高很快,这使他在小镇上成了“高考数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工作五年多后,小刚也已积累一些教学资料、学生资源、教师资源,自己便辞职创业,成立了一家名为“学得快”的高考培训公司,志在帮助学生们高效率地提高高考分数。
此时,于小刚来说,他公司的发展方向就是“齐镇、平省、治全国”。从高考上讲,他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从帮助全镇高中生提高成绩,到帮助全省高中生提高高考成绩,再到帮助全国高中生提高高考成绩。从经济上讲,他公司的发展方向是由帮助全镇经济增长、人民就业,再到全省,再到全国。从教学方法上讲,如果小刚的公司如果到最后发展得特别好,那他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慢慢以书籍、网课等方式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向全社会公开,让全行业学习,成为行业典范。这样就做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三境界。
总之,别被“齐家、平国、治天下”这三个词给限制。它们只是一个文字形式而已,其本质意思为:自己先把某事做好,再帮助身边人把某事做好,再帮助某个范围里的人把某事做好,再帮助更大范围里的人把某事做好。这某事可以为“高考”、可以为“工作”、可以为“人生”等等。
四、践行儒家思想之总方向
《大学》开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探寻天理的道路,在于擦亮自己内心本有的天性,在于帮助别人擦亮他们内心本有的天性,在于时刻让自己与他人按照万事万物中天理运行的方式待人、接物、处事。
(注:因为《大学》主要是写给统治阶级的,所以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针对统治者设计的,告诉他们:要擦亮自己的德性,要帮助人民擦亮他们的德性,并时刻让自己与人民都遵循天理行事。但其实换个事情也是如此。)
不再详细说例子,上面“小刚精进数学之路与工作之路”就是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阐释。说说“止于至善”,其中含义,从小刚的公司来说,是让自己公司总部能“时时刻刻”按照“高考培训的天理”来运行,并也尽力让全国分公司都能“时时刻刻”按照其运行。“止于至善”中重要含义之一是:“时时刻刻”、“至诚无息”。这其实和“存天理、去人欲”的极致境界相同,也就是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注:至诚无息:让自己按照天理做事的状态永远不停息、不停止)
这篇文章,我主要是用“小刚的高考、工作奋斗之路”来阐述儒家思想的。其实,我斗胆断言,所有事情都是这个道理。我也可以用这些例子来阐述其中思想:
“小明月薪5000元的幸福一生”
“小明孝顺父母之路”
“小刚业余生活精进编程之路”
“...........”
如前所言,万事万物都有其唯一的天理,都有其唯一正确的处理方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的”,只是在空谈,没有就某件事在谈。或者是,谈的是生活目的,而不是生活方式。
最后,用答疑的形式写几点感悟:
你能体悟到这么多,是因为你已经都做到了吗?
不是。我所做到的,只是我所写出来的十分之五六。
我越是读书、写文章,越是有这样一条认识:人所知道的东西,总是比做到的多一倍到两倍。尤其处于信息爆炸的现代。按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来讲,这并不算知道,只能勉强算“听说过”。知道并做到才是真知道。
为什么人们对儒家学说有这么多误解?
前文提过,最重要的原因是,儒学在明清之际俨然成为统治者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所以近代辛亥革命以来,有“打倒孔家店”的现象也不足为怪。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总是喜欢空谈儒家学说。空谈是什么?是知识脱离实践。这样人们就成了表面说一套、实际做另一套的“伪君子”,“伪儒家学者”被后世人唾弃也是常理。不仅仅儒学如此,佛学、道学等其他学说也大有这种情况存在。所以,孟子专门提出“必有事焉”,谈儒学,一定要就具体事谈,并在做某件事中体会。
儒家学说是唯一的、关于“生活目的”的天理吗?
是,也不是。
说它是,因为它确实阐述出了关于人生活目的之唯一天理。
说它不是。因为生活的天理本来就存在,并不是儒家发明的。人本来对“悟道、行道”是有“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见美色不加思考直接就会想靠近,看见恶臭不加思考直接就想躲避)”的本能的,但因为后天各种人欲熏染,就丧失掉了。
所谓的不同的正确价值观,只是用不同的话语体系对相同的道理进行不同的文字阐述而已。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I think different religions are different doors to the same house”(我认为不同的宗教只是通往同一栋房子的不同门而已),也就是“殊途同归”。我深以为然。我相信,上面谈的“小刚高考奋斗之路”,许多人是懂得如何做的,都有自己对“奋斗方式”的理解,但他们可能也并不知道什么儒家学说。
儒学与佛学有区别吗?
我对佛学有过一点点的研究,但不多。我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想:
佛学与儒学在基本入手处有相似之处。佛学一个基本的实践理论是“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简称“戒定慧”。和儒家的“止定静安虑得”有相似之处。
但实践到高境界,就有很大不同。一言以蔽之,佛学是出世学,儒学是入世学。佛学实践到最高境界是教人如何“看破红尘”“跳出生死轮回”的;儒学实践到最高境界是教人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天性,如何为身边的人、为一国的人,进而为世界的人做贡献。
两者没有优劣之分,人生际遇不同,缘分不同,所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