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不清的本质就是就是缺乏结构化思维
![](https://img.haomeiwen.com/i7628080/9a5ce5757cfa0df9.jpg)
很多人在学习演讲口才的过程中,都反应这个问题,本质上来说,就是缺乏结构化思维。
更形象一点,如下:一片混乱,思维只是堆砌那什么是结构化思维?(一)什么是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的本质是框架。
它将搜集到的信息、数据、知识等素材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归总,继而让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最终结果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按逻辑进行汇总其实,读书阶段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就在锻炼我们的结构化思维。比如作文的总分总关系,就是结构化思维的经典模式。
以《一件难忘的事》为例:
总:今年最难忘的事,是去爬峨眉山。
分:爬峨眉山的时候,遇见了好多猴子,在半山腰吃了川菜,第二天早上还看了日出。
总:这真的是难忘的一件事!
如果有心,我们还可以对这个逻辑做一个更深入的解剖:分的部分其实都是在论证这件事情的「难忘」。
遇见猴子→难忘吃川菜→难忘看日出→难忘所以,整个逻辑十分清晰。
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逻辑是另一类: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以公众号运营为例:发现问题公众号阅读量不够。
分析问题从阅读者角度上看。渠道更多元,头条号、百家号、即刻等在分散注意力。
从写作者角度上看。内容重复,没有新鲜感;粉丝量基数少,自然转化率低;图文排版丑,影响观瞻;写作技巧差,没有愉悦感。解决问题多线并进,实现内容多平台分发。内容升级,质量更上一层楼。排版优化,参考优质公众号。线下推广,吸引高质量粉丝关注。写作提升,干货与愉悦性并存。
当然,这只是粗略的分析。有一个因素还未考虑,那就是「我」的因素。如果「我」没时间,那多线并进就难以成型;如果「我」知识面不够,那内容升级就是纸上谈兵。
这背后就是 SWOT 分析:
环境中的机会风险与自身的优劣势结合。我想看到这里你已经快疯了,哈哈,没事,我们接下来看一些解决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7628080/cc3d8675bbea72b8.jpg)
(二)锻炼结构化思维的三个方法
第一是积累结构。这个背后其实是专业知识的沉淀。和家人去餐厅吃饭,经常会面临一个窘境,父母会抱怨:这个菜菜市场只用 10 元一斤,这里却要卖到 50 元,真的是敲诈!
可是,定价其实对应着自身的逻辑,一般来说包括:
成本法。一道菜背后的成本包括原材料的价格,厨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付出,信息系统的维护,餐厅租金等一系列成本,所以,价格不应只是原材料价格。
需求法。这是从供求关系上看。如果这道菜只有这里有卖,又确实好吃供不应求,那么价格贵理所应当。
竞争法。如果其他店的价格也是类似,那么也就无可奈何。所以,知识是引导结构分析的前提。
第二是思维锻炼。
说说个人的做法吧,三个步骤:
首先,搜集素材。在面临一个新问题的时候,我不会一开始就按某个逻辑来归档,而是给出一段时间搜集素材。目的是形成感性认识,并对问题产生基础判断。等到信息相对饱和时,开始下一步。
其次,对内容进行归档。大框架一般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嵌套「5W2H」的逻辑。
例如这篇文章:发现问题堆砌素材的现象。分析问题[WHY]这是由于缺乏结构化思维导致。继而说明[WHAT]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解决问题[HOW]:套路上,从知识积累到思维锻炼。资源上,有MBA智库百科和券商报告。工具上,有纸笔和软件。
第三,内容输出。写作是锻炼结构化思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它会让我们有意识地围绕「中心思想」进行论证,中途涉及「子论点」和「论据的展开」,并学会用「数据」或「案例」在表达。
同时也会产出一系列附加值,比如修辞,比如对句式的把握。最重要的是,它逼迫我们去思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7628080/9bdbb5c9fd7d3885.jpg)
(三)锻炼结构化思维的途径
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锻炼结构化思维呢? 智库百科这里聚集了一系列经管类的方法论。比如我们进入到「最多推荐页面」,就有:
蘑菇管理定律。
猴子管理法则。
情绪ABC理论。
破窗效应。
SMART原则。……
多了解学习总是没错的,以后能用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7628080/4fdf493dc713601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