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陪我一起长大
“四年级的时候你扇过我一巴掌记得不?”
“要不要我回去翻出小学的那件校服来,看看上面黑点、红点、蓝点是怎么被你扎上去的?”
“还记得我们是同桌不?以前坐的木板凳,你总是故意坐到另一端,就像坐跷跷板一样把我翘起来!”
“以前我天天到你家门口喊你去上学,还一起放过英语老师的自行车轮胎气!”
……
前几天加入了一个小学微信群,以上这些充满童真的对话成为我这几天必不可少的消遣。很多人关于那时小学生的记忆,在岁月的冲刷下并没有剩下多少,特别是群里的有些小伙伴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屁孩。在这个群里,我找回了曾经天天在家门口喊我上学的同伴,也找回了一年级的同桌,就是还不知道三年级的“班花”嫁人了没有,自己已经记不得她的名字,记忆里只剩下她那个扎着马尾的依稀模样。看到很多因为物质而毁掉的情谊,愈发觉得孩提时代的好,不是有首歌也唱“不想长大”么?
我们时常去回忆高中、大学的一些情谊,因为那些年确实难能可贵,但很少人会想起小学时代的自己。站在80年代尾巴的我们,那时看不到有哪位同学揣着手机来上学,即使看见有,估计也是偷了他爸的“大哥大”;那时也没有QQ,因为电脑那时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兜里有那几块钱也不会贡献给网吧,倒不如一边舔着辣条,一遍喊着“再来一包”。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同学间能留下的联系方式也只能写在那时的“同学录”上,要知道,学期末如果有个女生愿意给本同学录你写,估计那天上课是不会专心听讲了,至于放学后先写作业还是先写同学录,用脚趾头都可以猜得到!或者连作业都不用带回家了,直接就忽略作业了!如果碰上哪个女生愿意跟你交换个“小照片”(一寸大的人头像),而且还长得蛮漂亮的,恐怕那晚都不用睡了,“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至于怎么定义漂亮和帅气,按照那时我们的眼光,总的来说,“学霸都长得不错,学渣都长得有那种气质”。像我这样的,夹在中间,怎么说呢,半死不活吧!要说那时的审美方向不怎么正确倒也正常,只要你不天天挂着两行鼻涕,天天都洗脸,也没人去讨厌你。要知道,那时小学时代的男女同学关系,既单纯,又懵懂。那时候,男女同学间传个纸条就跟地下党接头差不多,得有人把风,不仅要防着学渣们的“大喇叭”,还要防着班主任那灵敏的鼻子。其实就是借本“小人书”,却也搞得草木皆兵一样,看来“悠悠之口”那个年龄段都堵不住。
有人说,大家常常去怀念那些过去的时光,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美好,只是它再也回不去了。群里的信息一直没停歇过,时不时会弹出某一个的名字,既熟悉又陌生,虽然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但已经不记得和他有过的交集。小学时代的记忆,零碎且脆弱。小时候发生的故事会慢慢地被时间淹没,都说“女大十八变”,如果不是依靠仅有的几张合影唤醒记忆,怕是彼此间在大街上偶遇,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路人甲”。拍照的确是那时留住记忆的最佳方式,只是那时拍照并没有现在容易。不知道当年的你,有没有变得帅气或者漂亮了?
前些天找出那张六年级的小学毕业照,本想让大家在人堆里找出自己,看是否能对得上曾经的模样,除了某位眼神斜了45°的没找到,其他人都是火眼金睛。大多人都评论说,“没想到小学的你就是仰着头、一脸神气地拍照,与今日的神情无异”。一直想辩解一两句,“因为本来就不够高啊,仰着头怎么也能找回点自信吧!”可是,然并卵。
其实,在群里自己并没有太多存在感,因为那时我还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小朋友,所以一言不发地看着那般热闹。想起小学那些年的自己,就是个中规中矩的“小胖墩”。既没有撩过女同学,也没有划过“三八线”,更没有把凳子当跷跷板坐的恶劣行径。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凭着一手还过得去的黑板字,在五、六年级抄了两年的“午练”(此词是“下午上课前要做的练习”的简写)。似乎那时冥冥中给自己的人生指了条道路,我终究还是站在了三尺讲台。
简直可以用“浑浑噩噩”来形容走过小学的岁月,记住的事情不多,却结识了几个关系不错的好友。四个小雀友,一个留在了家乡,儿子都会打酱油了,一个在市区工作生活,还娶了我高中的好友,一个在深圳捞金,一个在广州吸尘。虽然我们近些年的联系日渐减少,但还是非常感谢你们陪伴我度过了最有趣的几年。毕竟那时敢逃兴趣班跑去“打麻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坏事估计我妈到现在都不知道!
群里的信息还在不停地响,群里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我相信,慢慢地,大家都可以找回那些被遗忘的记忆。愿很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你我不仅仅是隔着银屏看到的头像。
那些单纯的,搞笑的,没有杂质的时光,谢谢了,你们陪我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