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脑科学自然科普石榴花开

你的精神还好吗?(一)大脑的惯性思维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Ashlyn随心谈

大家好,我是琳琅。

最近也是宅的太久了,精神压抑。

我也想过很多方法去引导自己的精神面貌。看书,锻炼,做点化学实验(学做菜,中西均可)反正怎么新鲜怎么来,在家里又唱又跳。

但是这些都只是短暂的快乐,始终缺少心流的体验,让我持久的幸福感。

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宅的住女孩,也从没想过自己会一直这样宅,而这次久宅的体验更是让我狂躁。

于是今天也是变着法的想办法排遣。想着通过打字将心里苦水倒出来,结果写着写着没脾气,看上去怎么反而像是学术性论文一般。长篇大论,纸上谈兵的东西。不是倒苦水,而是透视自己的心理,批判自己的非理性了,反正最后我也是哭笑不得了。

但是,这个方法还是有用的,这是我想分享的其一

通过观察自己,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真的可以疏解心情,在键盘下,思绪变得清晰流畅,不再烦躁,会产生心流。这种满足感让我觉得时间过的好快。只觉得岁月静好,而我想这样的时间可以静止,多为我停留。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当下的现状。所以写完后,我就想:要不要发出去,大家抱团取暖也好,取乐也好,一起交流交流,互相分享下各自的妙招,顺便来点格调的学习探讨应该也不错吧。

于是,我又把我乱七八糟的文字稍微润色排版了一下。为了好看一点也好,为了博人眼球也罢,总归重点是有点营养吧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找到各自心理的慰藉和情绪的出口,这才是我的初衷

所以,以下我就厚着脸皮分享下狂躁中的我是怎么变态式的思考的。

古人云“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致”。

正是凭借这样的契机,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慢生活的节奏,而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或许短时间内让人无所适从,但却正好可以审视一直以来我们的三观。

为什么有这个必要呢?

因为三观的产生只是我们思考过后主观选择的一种结果导向。而这个结果源于我们的大脑作出的决策。

它又是怎么决策的呢?

这个决策过程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又是起到多大成分的作用,期间我们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反过去影响着它的决策呢?

思维就像一个蜘蛛网,牵一发动全身,环环相扣贯穿始终的动态过程。每个人都想理性,假设自己理性,但是你真的具备理性的素养吗?

你能识别情绪所反映的信号吗?

当你处于一种情绪时你还能识别并做到客观吗?

如果未能,它又是如何影响你的决策导致非理性呢?

以后几天我们分别来好好聊聊。

可能我们习惯性为了生活奔走,人生的主线从读书到毕业再到谋一个好工作,适当的时候谈个恋爱,婚嫁,养儿育女再陪着子女做着一样的轮回直到孙子孙女辈。我们的思想观念从我们出生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长辈及周围大环境的影响,我们逃不开生活的枷锁。

所谓生活,更多是先活着,然后更好的活着。

文化遮蔽性下,这种惯性思维让我们被生活牵着走,在忙忙碌碌中挣扎。我们已经忘了心灵的地位,那个真我的小角落。也就是我们所忽略的潜意识。

首先来看看我们的大脑,司令部,它决定了我们的元认知

它的思考习惯是怎样的?

它又是如何发布指令对我们的主观作出误导的?

在我们大脑中存在两种思维体系,暂且为了区分,虚拟一种称呼,简称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很容易达到,处于无意识的自动反应状态;

系统2负责复杂的运算,属于受控制运作,通常与行为,选择,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的直觉性作用对我们决策和判断的影响更大,因为我们的大脑趋于惰性(这就是非理性的根源)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事实,而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印象去做判断和决策,并觉得这种直觉很可靠。

这种强制执行的工作机制,思维活动的背后是联想,联想的启动效应造成了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联想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也在影响我们的思维。

那么我们到底是用系统1还是系统2思考呢?

在审视自己时,我们往往会认为系统2在自己的思维中处于主导状态,相信自己是理性人,能够独立地作出明智的决定。

但是,自视为主角的系统2很多情况下只能是个配角。

系统2的典型特征是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是其自身却很懒惰,除了必要的努力外,它不愿意多付出,哪怕是一点点。

因此,虽然系统2认为是自己选择了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但是事实上,这些想法和行为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而系统1才是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

系统2就是”助纣为虐“的角色,在系统1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合乎逻辑,更严谨合理化。

系统1的运作使得我们犯下直觉性错误,即使系统2正常工作,那也避免不了系统1产生的无意识的大脑活动。

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这就是我们做出决策的整个过程,能简化就简化,必要时也在简化的基础上建立复杂的关联,但是别忘了,前提已经建立在大脑非理性的基础上了,那么,你做后面一系列精准的演算推理其实也就是感动你自己,那还是逃不出非理性的怪圈。

那么,本质上,我们应该识别出系统1的怪圈对我们的误导。

前面说了,大脑趋于惰性,这是罪魁祸首。

那它会诱发我们作出什么荒谬的事而不为我们所察觉的呢?

我们又是如何不自觉的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而又陷入以为自己理性合乎逻辑却又不自知的情境中呢?

一.峰终定律

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这种感觉跟以偏概全的机制类似,可以类比着感受,以后主动去识别自己容易在什么时候在利用这种机制。

二.认知放松

这是大脑认知惰性的最直接表现。

不断重复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认知放松,甚至认知错觉。

从而更相信直观思维,这也就是曝光效应的原理,对越熟悉的事情越喜欢。

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决定,因为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需要保持警惕,而反复出现最终反映出无害,释放一个安全信号,我们就会喜欢上它。

所有反复的重复容易让理性人相信谬误,而变为非理性。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绝对的理性和非理性,需要我们前去不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识别内在和外在的各种信号,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一种框架效应中死循环。不能说绝对正确,但是能回归均值,相对理性。

三.启发性偏见

系统1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这个过程在联想中形成。

简单说,就是对于一个复杂的事情,或者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我们习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锚定这件原本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将事情转化为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就是尽可能的合理化,赋予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尽管这样其实是违背事实本身的,不利于我们发现事情本身的面貌,我们还是深信不疑。

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七:

1.知识广度深度高度各有不同;

2.一千个读者一千个话姆雷特,知识架构,组合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没有绝对;

3.前面也说了,大脑具有认知惰性,认知放松是它喜欢的状态,而经验就符合这个状态;

4.对于小数定律,随机事件容易陷入有效性错觉(进行指标预测,定性分析,可预测有足够规律的环境),因为对于小样本的选择风险极高,极具诱导性,对于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当然不是不可以突破,但是要经过长期规律训练且专业人士的预测才可能是有效的,但是普通人可能也没有这个精力和意识去严谨化这个过程,因为惰性啊,可能大多数人也不会想到这一步;

5.情绪启发,人更多还是主观性的,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6.效应层叠。通过媒体新闻报导,引起公众的注意力,这部分注意力引发焦虑恐惧,本身就是一种宣扬和引导,从而形成蝴蝶效应,将事情放大,严重化;

7.形成规模效应后,这种机制的运行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在这种文化遮蔽下,大脑会更适应这种思考方式,因为安全舒适,成为一个认知放松的大框架闭环。

所以,回到一个经典的疑问,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四.禀赋效应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就是他心里的附加价值。

同理,心理账户的建立也是基于此。

而根源在于人是有风险偏好的。

对于收益,人是风险厌恶的,喜欢将不确定变为确定可见的收益,而对于损失,是风险选择的,希望它是不确定的,可以向利好的方向发展。

总结

上面谈到的峰终定律,认知放松,启发性偏见,禀赋效应这些都将使我们产生认知错觉。

系统1的运行是自主的,我们无法随意指挥它停止,因此直观性思维很难避免。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每一个行为之前,每一次做决定之前,都能够多方面思考一下自己这样做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认知陷阱,以作出尽可能合理的抉择。

我们的大脑是很神奇吧?越看它越觉得神秘可爱。聪明的它让人又爱又恨,整个过程就像猫捉老鼠一样。情景更是扑朔迷离,每当你接近它一点,它又变个身,让你捉摸不透,简直就是完美的男朋友。

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的感觉,情绪色彩也很浓,我也是基于自己的理解跟我的大脑谈恋爱而已。

也希望你们了解相关知识后能够对我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