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可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三毛关于读书的佳句,大意是曾国藩所说:“人之气质由天生,唯读书可改变”。
气质佳或者气宇轩昂都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两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是知识、见识、阅历、素养、思想、底蕴乃至情怀和操守,不光是个人所凸显出来的整体外貌,同时也是一个人精神内在的真实写照。
读书是非常高级而门槛极低的双重化妆方式。
有人说:“对一个人外在感兴趣,才会想要去了解她的内在”。但是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就是完完整整的你,整体形象包含了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
感觉自己做的神鬼不觉,隐藏完美,演技到位,这样的时候或许我们都会有。但我发觉不管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人们普遍都会形成一种能力,那就是看人看的很准,并不需要进行面试那样设定问题,从你的笑容、说话语调和方式,回复问题的快慢,行为模式,还有眼神等等。短时间内就能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所以如果你确实空无一物,别人仍然对你满怀兴趣,那么想一想自己为人最有价值的地方所在吧,或者那就是爱情。
说长的好看不重要的人不一定在说假话,但对大多数平凡普通的人来说,外表仍是一个价值点。
因为符合工作内容的形象会给你加分不少,就好比去高档餐厅,同样是来消费,衣冠整洁、得体大方的人自然服务员更愿意接待,这其中暗含一种互相尊重。
虽然说最终买的还是你的产品,也极其认可你的专业性,可是让别人知道我在跟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交易,总有点难堪。
成年之后,一个人的外表几乎不会再有太大的改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留下的都是岁月的痕迹。
有人对抗岁月的方式简单粗暴,动刀解决,另有的人选择化妆,几十道工序下来也真是难为了。
不是说这些不可采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可是治标不治本,问题只是暂时性的掩盖。然而大都人愿意去承受那份罪,愿意去忍受那份痛,愿意去接受那份不容易,只要能够掩盖住。哪怕一天化妆一次,每次弄好几个小时,而且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不改其志。
不过,日月更迭,越来越提不起心思,不想再动,那时底子也没了,终于向时间缴械投降。然后猛然一惊,发现时间没了,心态没了,钱也没了,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在这一件事情上,最后好像一切打了水漂,还有比这更为无力和无奈的事情吗?
我们往往追求瞬时的快感,而忽视了长期积累产生的效益。爱因斯坦说这世上最厉害的莫过于“复利”二字。更为本质的问题在于我们始终盯着问题本身,而没有尝试从其它方面去找钥匙。
读书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读过的书会真实的属于自己,而且每读进一本,妆容就更为精致,而且随时在线,不光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只会越发明媚动人。
因而与其花两个小时化妆,不如花一个半小时读一本书,然后花半个小时刷牙洗脸。
可能就会有人问了,那你直说吧,要看多少本,要看哪些书,你说个数、说下名字,我看。
询问读书意义的原因正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得所感,而其中的收获根本就不能被量化。
读书可能是绝大多数人重塑个人的思维体系的唯一方式。
如果身边都是和你同一“阶级”的人,行为方式并没有什么两样,那么只是在反复验证和强调继而固化以往的观念,整体的步伐和节奏如出一辙,他们对于同一件事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与父辈所传授的并没有多大差异,当你陷于其中,你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其实根本就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仅仅只是别人这样做,于是觉得自己也应该做。
选择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更为深入是观念在决定选择,读书是由自己的一方世界伸出触角,探索不一样的人生百态,继而挣脱束缚,打开新的可能性。
读书能让你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和更为丰富的人生。
不单知道存在更多的可能,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同时,还能看到别人是生活在怎样的世界,而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做出抉择,最终他们又变成了什么模样,当你见的足够多,看的足够远,对于世间的纷繁多样就能理解也能够包容,不知道他们会去向哪里,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发展,可你知道自己也属于其中的一种,知道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自身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读书让你对自己、对生活能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你曾经有过的任何一种情绪,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想到的任何一件事情,几乎都有人详尽的将其记录,比自己想的更全面、更具体并且很可能写出了答案。也许自身的一些问题看到这里便豁然开朗,或者尘封已久的心结自此也迎刃而解。
如果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我们并不能语言清晰、条理清楚的将它道出,也不能逻辑严谨、语句通顺的将其表达,那么只是模糊的一种感觉,这样的感觉多了,脑子里就是一锅浆糊,俗称:'懂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相比起想不明白,想清楚更好。
当你看到有人用精确的文字概述你的感受或者想法,似有若无的思考如今明明白白的呈现于眼前,你会莫名的惊喜、兴奋,而看到别人为之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你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或者事情原来极其简单。
那一刻,你会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感知被促发,整个人已经产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清晰的观念和自我认识使你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再众口一词、人云亦云,你会逐步开始内审分析,进行价值判断,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读书是同大儒、智者、能人的一次隔空对话。
正如一句话所说:“书籍里仰卧着过去所有的灵魂”。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洞悉天下事,分析问题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看待问题高瞻远瞩、具体全面。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你会看到他们一路如何走来,正在如何向前奔跑,最终又要到达什么地方,拨开历史的迷雾,剖析物质的本源,你会看到时代进展的历程,其中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怎么样的,而你应该或者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中也不乏人物事迹及其发展变化,反观自身,自己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把自己放于当事人的情境又会做出什么选择。还有,你会看到他们在歌颂生活,也在揭露生活,继而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最终找到自己的活法。
读书能领略别人不曾践踏的美,去到一个新世界。
在那样一个平时时空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而那样缤纷异呈的世界太多太多,目不暇接,借以感受世界之丰富多彩,不一样的风景和故事。
每一处采撷,都让你倍感欣慰,等你再次重新走入当下的生活,思想不为眼前事物所拘束,周遭的一切会焕发更靓丽的光芒。
当一个人有了清晰的观念,有了是非好坏判断的能力,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并敢于坚持自我,而且愿意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且依旧保持对于知识的探索欲,不丧失掉对于外界的好奇心,认识自己、认清自我的角色定位,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明白花花世界的绚丽缤纷,欣赏感叹之余,依然弯下腰满足地经营自我的小世界,我想这样的人是极富魅力的人,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变得美好起来,那么它就在规范和指导外在小细节的改变,整个人的谈吐行为和精神状态自然恰到好处,所焕发出来的光彩如清风拂面,怡然可喜。
当然就像学习任何新技能一样,刚开始难免都会显露出一定的笨拙,但等到慢慢上手的时候,对于什么时候该怎么做,遇到状况该怎么解决,逐步了然于心,那是一种知道我可以做到的自信。
这就好像一开始化妆和不化妆存在着天壤之别,用读书来代替化妆前期也有一个让人不愿意去接受现实的残酷,可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观,而且越往后越加清新自然,超凡脱俗。
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想是一个人愿意用三年的时间为未来二十年化妆。
首先她肯定不是追求一时快感,只做短期取舍,而不做长期投资规划的人。富有远见,也富有投资眼光,更何况,还是内外兼修,不可谓当世之人杰。
其次,说明她的思维质量极高,别人都是饮鸩止渴,只关注问题的表面,而不去追求实质,而她能独辟蹊径,追根溯源,将问题连根拔起。
再有,她必是尊重时间也热爱生活的人。虽然说前期不比某些人光鲜亮丽,但是日积月累,由内而外一点点的蜕变,美的不可企及。时间没有让她的美丽消逝,反而给了她最好的容颜,因为这一次认真用心化完妆,妆容几乎就永恒的留住了,也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一些事情,也只有真正热爱生活才会如此认真对待生活吧。
任何事物在时间的洗刷下,都可能一丝不挂,我们拼命想留住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湮没于时间的洪流。
书籍,臣服于时间,但也与时间共舞。
读书,正是品味那些不论沧海桑田始终熠熠生辉的美好。
读书,也正是将那些美好收藏于心,而心之所至就是我们将内心美好展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