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圈子是怎么越变越小的
1
我小时候女孩儿凑一块儿大多数都会玩跳皮筋,一根绳一群小孩儿能玩出好多花样。
我从小比较喜欢玩小男孩玩的东西,对跳皮筋不太感冒。
记得有一次去我表妹家玩,院子里七八个孩子一块儿玩跳皮筋,我也不好自己呆着,就凑过去跟着玩。
但是我不太懂她们跳皮筋的规则,自然也跳不熟,很快就“死”了。
对“死了”的人一开始是在旁边驾绳,只能看着别人跳进跳出,后来干脆连绳都碰不着了,在旁边干瞪眼。
原以为还能再轮上我进去跳,后来发现自己就像没有弹珠的小孩,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玩的不亦乐乎。
一开始是努力要参与进去的,但是因为不清楚规则,逐渐的也就参与不进去了,被游戏甩出局。
这种被出局被无视被边缘化,有时会有委屈低自我评价,导致下次不够自信参与,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不碰自己不熟悉的游戏(领域)。
2
小时候应对欺负自己的人或者捣乱的人,想出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这个人。
不管他怎么捣鼓,你都岿然不动,当他是坨空气。
这样他自知没趣,觉得你一点也“不好玩”也就不再来捣乱欺负你了。
我原以为这是我想到的绝妙方法,看着别的小朋友激烈与之对抗却收效甚微,我这个办法实在是屡试不爽。
直到最近看奇葩说,颜如晶也说到这个办法,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经历啊。
为了让讨厌的人欺负自己的人,不再烦人不再受欺负,采取不搭理策略,短期很好使,那些人因为没有得到回应就不再来了,但是长期久而久之压抑自己克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正常的人际交往受阻。
3
人们都渴望冲破自己的画地为牢,但挣扎再三又灰头土脸的缩回自己领地。自己做不到或欠缺的部分,恰巧是别人所擅长的,所以看着别人轻松做到会觉得很爽,要是是用到自己身上那就更爽了,要是经常的用到自己身上那就爽上加爽了。这就有了互补关系,欢喜冤家。
《欢乐颂》里,曲筱绡和赵医生就是这么一对互补型亲密关系。书香门第家教良好的赵启平,羡慕和喜欢曲筱绡的直率,敢于说出对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他自己想做而又做不到的。
同样家教良好的关雎尔,在对曲筱绡和赵医生这对情侣关系费解的同时,也同样羡慕甚至钦佩曲筱绡的大胆追求的勇气。
同时她把自己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就像站在孙悟空给唐僧画的圈圈里。迈出一步怕有妖怪,站在原地又心有不甘。但如果不迈出那一步,你又怎么能知道有没有妖怪呢,万一是个好妖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