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

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142人  鬼纹

两年前朋友圈有个很流行的生命时间表,看完、做过测试后感觉时间太少,未完成的事情太多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不知道要如何过才能让人生更圆满。

人的寿命已经从50岁,延长到80岁了,可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在过去短命的历史中,男人女人都早早的结婚生子,人过三十很多女人都成了寡妇,男人四十可以当爷爷了。

把我的25和古人的25相比,真的非常幼稚,当别人已经生儿育女,当过家长,打过仗,经历人情冷暖变得成熟有力量的时候,我还只是个初出茅驴的学生,生命的前25年都用在了学习上了。

从学习吃饭走路到学习语文数学外语,感觉太漫长了,这漫长的时间里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其实我23岁就大学毕业了,其后的两年就工作了,但那两年时间赚的钱和赔的钱一样多,还好把饭钱和路费挣出来了,所以就当是又上了两年社会函授班了。

感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寿命边长了,但学习的时间也延长了,最后留给我们去好好活一次的时间一样只有三十多年。

这三十多年是一个人精力、体力、智力都逐渐走向巅峰的三十年。

如何过好这三十多年,世上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不过很幸福,有很多人在认真的走这三十多年,认真的思考要如何活才能有限的生命少留些遗憾。

我所看到的生命远方是在广度、深度和高度这三个维度不断的走向远方。

生命的广度

广度这个维度是我知道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由扩张的维度。

人到了一定岁数就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广度就是阅历,就只走过的路、阅过的人、看过的书、体验过的故事的数量累加。

也是这个原因年轻人和老人在同一时间竞争是不公平的,阅历本身就是很强大的优势。

有些故事可遇不可求,有些书看不懂,有些人千篇一律,倒是路上的风景从启程的那一刻就千变万化的出现在眼前。

旅行

旅游、行走、赶路是一个人扩展生命广度的最简单易行的途径。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冲动,未离家的时候我就常问身边的亲人远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近到隔壁的村、几十公里的市,远到中国地图另一侧的大兴安岭、香格里拉、南沙群岛。

每个人去的地方有限,一群人的有限加起来就是大半个中国了。

也是这份好奇心,让我有机会出远门的时候就选择了很远的目的地,虽然父母为了让你留在家门口威逼利诱给了很多理由,但这都抵不过未知远方的吸引力,无论火车上有多少小偷、街上有多少骗子……

8年前的今天(6.7)我高考完最后一门,接下来的一周就是估分选学校,我的志愿只有一本、二本,三本、大专都没填,选的学校都是远方,一本在贵州,二本在四川和福建,无论如何都要去远方,去山色秀美的远方。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一个多月是痛苦的,我只有考上清华父母才会没话说。 当时如果报省内的学校是100%的一本录取,因为对省内考生的照顾,考外省以我当时的估分结果,只有一半的成功几率,但我就是报了,死也要出去。

当我在网上看到自己被录取的信息时心、脑、眼、鼻都热泪滚滚。

那个年纪的我,那个录取通知就是生命的全部,意味着过去十二年的童年青春和未来一辈子新的起点。

第一次火车之旅是最难忘的旅程,在缓缓行驶的火车上和同座的学生对外面没见过的风景指指点点,吐鲁番、玉门关、黄河、长江等等都是非常新鲜的第一次,生命的广度从自行车的速度升级成火箭的速度被迅速拉开。

后来的大学四年并没有太惊艳的旅行,身为穷学生,跟着导师去农村做做实验、去附近的城市实习一下。

大学四年最长的旅行是火车上的旅行,坐着火车每年至少一次和滚滚人潮一起在南北穿梭。在窗边的座位上望着眼前崭新的地貌、建筑,天南地北的景色和人文像瀑布一样快速的从眼前流过。

大学有个同学,她每年的寒暑假借着学生票半价的便利去了很多省会城市的校园里游玩,她说一个城市最好看的景色都在校园里。

而我更喜欢在火车站附近的大街小巷闲逛,感觉城市最独特的风景是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农村一周一赶的集会,在城市里天天都可以赶。在热闹的街上,听人们吆喝、讨价还价,听土豆泥的翻炒声,听铁板煎鱿鱼的滋滋声,看玉米被碳火考糊,看豆腐被烤的膨胀开裂……

后来,工作了一年后,带着并不开心的钱,给自己安排了一场毕业旅行。

按理说和欧美那些国家比拼毕业旅行太奢侈,但我要的旅行只是旅行,可以饿点、渴点、住最廉价的旅馆,我只想好好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书说的、电视里看的、听别人讲的都不是自己的。

以前是吃父母的、花父母的,他们的钱挣的太难、太辛苦,花他们的钱上个大学都觉得沉重的喘不过气。当时花自己的钱,走了走梦里想走的路,非常幸福。

启程的第一天,公司里的糟心事就烟消云散了,第二天就对钱没那么执念了,后来渐渐把从小到大遇到的所有事都归类为人类社会的事,那些人类社会的战争、和平、生死、疾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仁义礼智信等等和我看到的自然世界相比都渺小的无足轻重了。

一路走来,灵魂被蓝天和清风洗涤的比风还轻。

一年后的有段时间沉迷于宫崎骏的动画,《红猪》中评价那些在大海和蓝天间飞行的飞行员,说他们的心灵经历了大海和蓝天的双重洗礼变得无比的纯粹。

宫崎骏笔下的人物都想那些舰艇飞行员那样真诚、勇敢,我相信宫崎骏一定在海天之间流浪过,不然创作不出那么干净的作品。

在追寻生命广度的旅程中,不经意间生命的深度和高度都有了起伏 。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痴迷于旅游呢,也许这就是原因。

读书

旅游是需要成本的,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是没有能力负担天天旅游的成本的。

大部分人是借着工作的便利去旅行的,古人如李白、徐霞客走南闯北都需要国家买单。

海上的船员、天上的飞行员、火车上的司机等等这些交通工作者,他们在这个世界行走的距离应该是最长的一波人,很令人羡慕的职业。

相比现实世界行走的不易,虚拟世界中的旅行是要方便很多。

这其中读书在我看来是最廉价、最便捷的方式。

在上学的时候、工作的时候,书给枯燥的生活添了很多场雨。

在探索深度和追求高度之前有个前提条件是要会思考,会独立思考,但显然大门分人都是从不会思考开始的。

书相比音乐和影视作品来说是能带领人进入思考状态的。

当然这里说的能帮助人思考的书是又一定思想深度的书。

那些没有深度,很白话的小说、故事书和行走一样简单粗暴的带你扩展思想的广度。

只是书读的多了,会发现有些书籍的三观是相冲的,互相对立的,有些书是毁你三观的。

所谓成长,就是新城代谢,去旧迎新,新的、更高一级的思想取代旧的、低级的思想。

所谓深度,透过表面看更深一层的规则。

看书,其实是体验另一个人的所想、所悟,人生有限,却免不了犯错,现实往往经历不起太多的错误。

在那有限的三十几年黄金岁月中,留几次级、复读几年到最后时刻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終途再生场大病,碰到经济萧条,感情不顺,养出个熊孩子,不知道到时候还有多少时间能留给自己。

读书的过程,除了体验还有学习,学习少走些弯路的经验。

阅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前面一句知道了很久很久,后面一句是两年前才知道的。

阅人这件事,随着时间前进就会经历很多人。

我们从认识父母到认识同学老师,到认识工作伙伴,到认识客户、陌生人,最后可能我们发现正真聊的深的就那么几个。

所以有时候我自问,认识那么多人有什么用?你又真的认识了谁?

最后发现你谁都认识不了,阅人无数只为能好好认识自己。

每个人的世界观其实是割裂封闭的,闭眼、闭嘴后每个人的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你发出的信息和接受的信息,与你自己每天想的事差了不知道多少个数量级。

无论女人心还是男人心都是海底针,最易捞的针是自己心底的那跟针,可依然还是个碗里的月亮一样怎么摸都摸不到。

也许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是通过阅人以阅己,在成千上万支离破碎的镜子中看到身影模糊的自己。

生命的深度

说道深度,我所感受到的深度是向内和向外两个方向。

上文聊广度的时候已经谈到随着广度的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深度和高度的起伏。

深度必然是思想的深度,无论向内还是向内,深度是在思考的路上走得更深,更深刻的的理解自己,更深刻的理解生活。

理解自己

很多年前我像大多数人那样喜欢年幼无知的孩子、狗猫,但在大约三年前吧,我不再喜欢了。

如今在我看来那些未成年的孩子、长不大的宠物就和那花草树木一样没有思想、麻木的靠本能活着,他们以哭和笑来表达身体的痛苦和舒适。

孩子的苦笑和成年人的喜怒哀乐差了几个位面的深度。

也是如此,我不再对孩童有太多兴趣,转向去关注成人。

这个世界了解他人内心的方式并不多,高中大学看看QQ的签名、说说、空间,了解的很浅显;微信来了,有半年时间我加了两千多的陌生好友,去看他们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片、签名、文章、图文,体验了下这个丰富的成年世界。

定义成年人这个概念,如果用年纪的话那太简陋了,很多人年纪到了,可看他干的很多事还和孩子一样。

用心智成熟、三观稳定来描述成年人是想到的最贴切的两个词。

为什么有的孩子像大人,为什么有的大人像小孩,比照下这两个词就出来了。

一个人的思想从一张空纸开始,到生根发芽,是有一段漫长的过程,如果大脑从5岁算基本发育完善,那这个过称大概是二十年。

二十年的时间,一枚心灵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生长到让人看明白是那种心智树,然后用接下来黄金的三十年去生长、去壮大、去结果。

在那颗种子幼生期,谁也不知道他是哪类人,但他已近在哪了,通过一个人的表情、行为可以对一个人有个模糊的映象,但只是映象而已。

每颗心灵的种子都保藏着不为人知的冲动,这个冲动在喜怒哀乐、生死抉择中展现出来,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选择让我们认识他是谁。

成长的过程中,语数外史地生化政滋养着小幼苗的成长,但偏文还是偏理,智力还是肌肉的选择要他自己决定, 决定后长出技能的枝丫,随着后期不断的积累枝丫生长出叶,光合作用供养主干, 随着学习、阅历的深入,技术的技能书后期合成更复杂的技能书,这各期间就是大学的各个专业的学科,通过新一轮技能书的生长,开始在新的高度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知提升后,会发现有些技能枝是无用的,就主动吸收,有些还没有,就考虑自己合成。

几轮心智树的新陈代谢后,心智树有了自己的方法论,懂得如何在风雨中生存,如何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时心智树算是成熟了,三观稳定了。

以上是我个人心智成长的比喻。

最近几年我是很恐慌的,因为发现在心智树的上空,有很多黑洞--我的认知世界有很多无知的黑洞。

两年前被其中一个黑洞伤的不轻,太痛了,整个心智世界痛的布满裂缝,差一点就毁灭了。

为了弥补漫天的泪痕、遍体的伤口,我用一年时间来疗伤,看着海量的书文,总算重新架起了新的天空。

我对心智的描述省去了很多痛苦的感觉,人性使然,过去了,并不想再回首。

无论是文字、图片、音乐、影视对心灵层面的描述永远只是一个切面,如X光影响那样冰冷昏暗,要理解文字背后的血肉情欲,只能用相同厚度的心智去感受。

认识自己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独处的时间,也需要行走的时间,在行走和独处间感受内心的声音。

这个认知觉醒的路程最好的比喻是《西部世界》中的那个迷宫。

认知的深入不是爬楼梯,一阶一阶的走,而是调蜿蜒曲折的螺旋向内的迷宫,在一次次的死胡同的尽头倾听心声,一次次的试错后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深入,没有跨越下一阶的捷径。

理解世界

如今我对世界最大的理解就是我理解不了它的全部,个人太渺小了,一生的努力也只能理解它的一点点。

在宗教体系中世界是静止、有限的,但在科学信仰下探索无止境、宇宙无止境、生命无止境、认知无止境。

一个人在这无限的世界里所能做的不过是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识去做最好的选择,同时做好失败的准备。

生活是在无数悖论中做选择。

最近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许要等到老了、走不动路了再好好理解,浅显的分析只能到这了。

生命的高度

相比前面的广度和深度,高度在我眼里是靠别人的。

有些人生下来就站在很高的高度,古代的皇帝,当今的富二代、官二代、学二代。

因为传统和经验告诉大部分人那些人生活在上层社会,人类社会食物链的顶端,父母的强弱让下一辈的生存竞争不公平。

抛去上面那些特殊人士的生活路径,大部分人的生活是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地方。

高度是外人看自己的眼光。

血缘

最基本的高度是血缘高度,老话多年媳妇熬成婆就是这个理。

大部分人是要结婚生子的,以前的四世同堂、五代同堂,我能想到的血缘高度最高是六代同堂。

辈分高是一种高度。

学历

学历在当今中国的认可度很高,无论古时候的唯有读书高,还是刚刚结束的高考都显示出读书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特殊的尊崇。

按理说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大学平价学费的政策下,每个人都是有机会读书,读到大学这个学位的,可事实就是还有很多人没上过学、小学辍学、初中辍学、高中辍学、大学肄业,最后走到博士这个高度的不过几百万人。

在农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高考真的是简单粗暴的选拔人才,在这漫长的马拉松中太多人因为家庭、经济、智力、耐心、毅力而被选下去了。

高中时我就想大家一家好好的学习不行嘛,为什么都要那么玩命似的学,搞得大家都近视眼、肌无力?

最后扫视了下360度的周围,其实就是我所在的实验班大家该学的学、该玩的玩,怎么学都是自己的事。

我所看到的大部分人是不爱学习、不爱看书的,真的很多人是靠智商上的大学,像我们这种读书读来的大学其实要感谢大家没认真。

从老师家长的口中,可以感受到从78年恢复高考到如今,大家的学习认真劲是一年不如一年,真的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娱乐互动越来越多,学生也是越来越不能吃苦。

那些电视里面整个学校刻苦学习的镜头其实都是选出来的,老师的作用没大家想想的那么大。

人口过亿的河南,集中几千个中考过700的尖子生到一个学校很容易。

厉害的不是学些,是恐怖的人口基数。

高学历不一定高薪,但高薪一定高比率高学历,将知识转化成财富是需要动脑子的。

比博士更高的学位还有博士后,还有副教授、教授、两院院士,学无止境啊!

其实所有高度都是海市蜃楼,众人今日抬你,明日也许踩你。

财富

也许财富对所有人都是更公平的起跑线。

勤劳搬砖、贴膜是能奔小康,缺和财富无缘。

财富要动脑子的!

其实写到这应该谢谢发家致富的窍门,但我还是决定简短的结束,聊钱太伤感情了,多说都是错。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财商和数理化一样要一步步的学习和理解,走到哪步算哪部的造化。

理解到了,身下的就是时间和耐心了。

谁的钱都是一块一块挣来的,财富的积累比的是对时间的利用,对剩余财富的而利用,对全部资源的利用……

是效率*时间的比拼!

最后,活好自己

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